中国城镇发展中的“胡焕庸线” 应统筹东中西部
中国城镇发展中的“胡焕庸线”
地理学家胡焕庸1935年发现,按我国人口分布密度,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此线东南侧居住着全国96%的人口,西北侧只有4%。
“胡焕庸线”从发现至今,历经数次人口普查,两侧一直表现出明显差异,呈现稳定的经济地理分布特征。人口、经济发展和建设活动都集中在该线东南侧。东西两侧人口比重大体上保持在94%和6%;而东南侧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也长期保持在94%以上。
“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雨量线、地貌分界线、文化分界线等基本重合。反映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的基本格局:东南侧以平原、丘陵、水网、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土空间较宜开发,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西北侧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为主,是我国历史上游牧文化区,生态脆弱区域居多,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和人口集聚。
在中国城镇化建设中也应当充分认识这一最基本的国情。目前来看,由于东部率先发展,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相继实施,“胡焕庸线”东南侧的各项生产、建设等国土开发活动全面展开,东部各省的国土开发程度已经超过或接近15%,高于荷兰、德国、韩国、英国等国家;深圳、广州、苏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以及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国土开发程度已经超过或接近25%,高于英格兰地区,日本三大都市圈、德国斯图加特地区等。“胡焕庸线”东南侧(户籍)人口密度为294人/平方公里,总的趋于“过密”;过高的建设用地比例,使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
“胡焕庸线”的西北侧人口密度为15人/平方公里,表面上近乎“过疏”,但因绿洲过饱和、天然草原超载过牧以及持续性生态衰退,实际上已接近土地承载能力,不适合大规模开发建设,只能是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集中“据点式”开发。
在兼顾自然历史地理条件的前提下,还需要从全局战略考虑出发,统筹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