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析黄金周人满为患:公众休闲旅游“刚需”大增

2012年10月08日 14:48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这个长假,景点都是人挤人。
这个长假,景点都是人挤人

  疑似穿越十年前

  13岁的十一黄金周 “疯”得让人猝不及防

  省旅游学会会长周武忠教授称,人满为患的根本原因在于公众休闲旅游“刚需”大增

  从1999年至今,“十一黄金周”已经陪伴国人13年。黄金周记录的不仅是假日经济的辉煌,更记录下无数普通中国人休假心态和方式的转变:从最初的兴奋与激动,到后来的疲惫与厌倦,再到近几年的平和与理性。然而今年,情况似乎又发生了转折。我们看到的是高速公路大堵,景区爆棚,秩序混乱。这样的疯狂,让我们似乎又穿越回了10年前,十一黄金周刚刚开始的那几年。是哪些原因造就了这样的疯狂?这样的疯狂还会继续下去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试图给出一个解答。

  10多年前

  黄金周设立之初 充满了新鲜和兴奋

  1999年9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了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的长假,这就是中国“黄金周”的由来。当年十月一日国庆节,“黄金周”初次试水便让国人大吃一惊。

  “场面火爆,出乎意料”,这是中青旅江苏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文君对1999年首个“黄金周”的印象。南京几个传统的著名景点诸如中山陵、总统府、夫子庙、长江大桥、玄武湖公园等都是人满为患。当年通讯还不似现在这般发达,大多数人还只能用得起CALL机,因为游览总统府时人太多,带的旅行团中一个老人走丢了,潘文君记得当时急得不得了,因为也不像现在有广播,只能派员工找人,五六个同事找了好久才把人找到。

  到了后来

  不少市民疲惫了厌倦了

  对国人来说,1999年的十一“黄金周”堪称一次“旅游启蒙”,它带给人们的新鲜和兴奋持续多年,其后,全国各地的“黄金周”因之被引爆的旅游潮持续高涨。

  根据全国假日办的统计,1999年“十一”、2000年“五一”、2001年“五一”三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分别达2800万人次、4600万人次和7376万人次。此后,从2001年至2006年,每年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稳步增长,从1.83亿人次增加到3.57亿人次,相当于全国每4个居民中有1个在黄金周期间选择出游。

  然而,当新鲜劲儿过去,随之而来的便是疲惫和厌倦。2000年五一黄金周,有3个事例广为人知。第一个是北京八达岭堵车7小时,有的车从北京城里开一天硬是到不了长城;第二个是到陕西华山的游客挤满了整座山,上去了几乎下不来。

  第三个事例则发生在当年的湖南张家界。当时该景区人满为患,市长急了,号召市民把自己的家门打开接待观光游客。这样的事例对照当下,颇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滋味。因为两相对照,你会发现,虽然历经十多年变迁,但当下仍然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可以想象,经历过类似的“堵事件”后,人们不免心生疲惫和厌倦。(记者 谷岳飞)

  一个意外

  本来:经过10多年的黄金周,人们已变得理性

  没想到:这个黄金周“疯”得让人猝不及防

  经过在大城市的人潮人涌,随后几年的黄金周,人们的出游变得更加理性平和,乡村游、近郊游等等因之得益。

  高淳的蟹农赵师傅介绍,大约在2007年左右,想着国庆期间不少人都开车到他家买螃蟹,于是他就在养蟹的湖旁边,开了一家农家乐,方便顾客吃螃蟹。没想到小店一下子走红,每年国庆生意都好得不得了,除了南京的市民外,还有杭州、安徽等地外地游客,红火的生意让他赚了不少。

  近年来,自驾游更是在城市周边兴起。以南京为例,每到黄金周,溧水、句容包括安徽滁州、马鞍山等地,来自南京的车辆非常之多,而当地旅游部门也专门针对南京的自驾游市场多有准备。

  10月6日,南通市民张丹先生发了条微博:“1999年,我亲身见证了第1个黄金周:人人人……(他写了几十个“人”字,表示人特别多)!从此告诉自己黄金周再也不出去了。”

  从1999年首个黄金周开始,历经十多年的调适,国人对待黄金周的心理原本已经成熟而平静,只是不期然这个黄金周以其超出预期的种种因素,将这种成熟和平静击得粉碎。

  微博上,频频能够看见各种有关黄金周不爽的事;而在媒体上,不断曝出的安全事故更是让人们对这个黄金周的评价不断降分。对于刚刚过去的这个有些“嘈杂”的黄金周,人们各有自己的看法,诸如五一长假被取消、双节并轨、取消通行费等。 扬子晚报记者 谷岳飞

  对话专家

  今年的黄金周如此“疯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的疯狂会继续吗?我们记者采访了江苏省旅游学会会长、东南大学旅游与景观研究所所长周武忠教授。

  省旅游学会会长周武忠教授:休闲旅游“刚需”大增,让黄金周重现“疯狂”

  免费通行只是“加了一把火”

  记者:您觉得,是不是跟这个长假正逢高速公路首次免费出行有关?

  周武忠:这些年,旅游业发展很快,而且,节前国家宣布部分景区降价,节日里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前者有点虚,后者更实在,都是一些刺激旅游的措施。

  五一黄金周取消后,集中出游的机会只有国庆黄金周了,因为在春节黄金周的出行,大多数人为的是家人团聚而不是游玩。再就是带薪年休假,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出游,但很多劳动者享受不到。巧的是,今年中秋、国庆并在一起,长假罕见的有8天。中秋又是团圆的节日,这意味着,探亲流和休闲游在长假里汇流。

  一些中远程的景区游客爆满则与交通发展有关。这几年,包括江苏在内的高铁、动车、高速公路等大型快速交通四通八达,提高了公众出游的便利。近期,股市、房市等市场比较低迷,投资和理财渠道少,手中有闲钱的人在长假里自然会想到游玩。

  应该说,这个长假出现的疯狂是免费通行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免费通行节省了自驾出行的成本,只是为长假出游“加了一把火”。

  根本原因是旅游“刚需”的爆发

  记者:其实也能看出来,社会公众潜在的旅游需求一直很大。

  周武忠:没错。这些年我国旅游业发展飞快,老百姓的出游需求同样在增长。黄金周刚出现时,虽然也很疯狂,但那时每年江苏城乡人均出游也就1次左右,10多年下来,现在已经达到2.5次左右。在这个长假之前的黄金周,各大景区的自驾游、自助游、团体游都很火爆,从每年发布的数据上也能够看出来。

  旅游意味着生活品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公众对旅游休闲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到如今已成为公众生活的必需部分,变成一项基本需求。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看看身边就会发现,很多市民规划一年开支时,特意安排旅游这一项,在黄金周或带薪年休假时,来一次家庭中远距离的旅游。这表明,人们的生活品质实实在在提高了。

  所以,这个长假出游的疯狂,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公众对旅游休闲“刚需”的集中爆发。

  免费通行的黄金周会回归理性

  记者:在您看来,下一个免费通行的国庆黄金周,会不会延续这种疯狂?

  周武忠:这次长假的疯狂,根子上是公众旅游“刚需”的集中爆发,最大诱因则是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因为高速公路免费出行,这个长假的自驾游大爆发,而往后这种家庭间、朋友间的游玩方式会成为长假的主流,跟旅行社出游的比例会降低。

  长假旅游为的是提高生活品质,而旅游质量不高的话,也不会意味着会有高的生活品质。黄金周的高速公路首次免费通行,对开车人是个诱惑,但真正经历之后也有反思:为了省几百元,这样的游玩值不值,有没有真正体味到旅游休闲的乐趣,身心是否得到真正的修养。也会像以往的黄金周那样,慢慢理性下来,选择带薪年休假,或者其他节点出游。

  下一个免费通行的黄金周是春节,大多数人会跟家人团聚,天冷也不适合旅游。再往后的国庆黄金周,除非再有新的刺激措施,否则即便免费通行,也会渐渐失去了疯狂的劲头。(记者 于英杰)

  记者述评

  我们需要更多的“出游窗口”

  人们对黄金周的追捧也反衬出此前我国休假制度的诸多问题。法定假期太少、假期过短以及带薪休假制度形同虚设等,这导致百姓旅游与消费潜力长期积累,得不到释放。于是,当“黄金周”闸门打开,人们出游的热情便倾泻而出。

  随后,在经历各种对黄金周堵堵堵的糟糕体验之后,人们对黄金周的态度逐渐回归到本源,即休息权的保障之上。包括乡村游、近郊游、探亲游在内的休闲游逐渐取代观光游成为主流。繁忙的工作和都市竞争的压力之下,辅之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息成为大众的必需品,而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换句话说,即使没有黄金周,人们也会开始寻找自己“出游的窗口”。

  糟糕的是,在当下的休假制度下,黄金周成了大家共同的选择“窗口”,辅之以取消通行费、双节并轨等刺激,于是人们看到了刚刚过去的这个黄金周的各种乱象,集中消费的旅游模式,使交通运输、旅游设施、风景区等各方面均超负荷运转。如此背景之下,人们的度假体验可想而知。

  然而,取消黄金周就能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么?显然不可能,现实中,不少人还在庆幸:在带薪休假不可能落实的前提下,还有那么一个黄金周假期的存在。存在不合理、取消又不行,这样的悖论显示当下人们“出游窗口”选择的单一,而解决之道莫过于提供更多的“选择”罢了。

  我们的观点

  各地政府和景区必须重视游客满意度,提供更多度假休闲和个性化旅游产品,给老百姓更多休假的“窗口”。(记者 谷岳飞)

【编辑:张志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