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十八大代表王万青:草原的好“曼巴”

2012年11月02日 08:3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王万青在为藏族同胞看病。资料照片
                         王万青在为藏族同胞看病。资料照片

  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王万青

  王万青已经在甘肃玛曲这片“天下黄河第一湾”的草原上默默驻守了44个春秋,40多年的坚守,为他赢得了“草原曼巴”这个亲切的称呼(藏语“曼巴”是“医生”的意思)。

  时光流转,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已被大西北的风霜雪雨雕刻成一名年近七旬的老人。然而,不变的是情怀,回忆起当初西行的决定,王万青至今无怨无悔。“我感谢草原人民给了我人生的意义,感谢伟大祖国让我继续书写一个上海人的草原故事。”王万青说。

  1968年,刚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不久的王万青离开了繁华的大上海,来到了贫瘠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万仓乡。上世纪60年代末期的阿万仓乡,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一片茫茫草原,通行只能靠骑马或徒步。初到阿万仓乡,眼前的景象让王万青感到惊讶:乡中心卫生院缺医少药,只有两间破旧的土坯房,最贵的医疗设备是一台血压计。此外,当地群众全为藏族,语言不通成为医疗的巨大障碍。面对这种情况,王万青只好将一些看病时常问的话用汉语音译成藏语,然后背下来,连说带比划,试着与前来看病的牧民交流。经过半个多月的磨炼,王万青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能够独立行医了。

  王万青非常重视高原疾病预防控制工作。1981年,他独立完成阿万仓乡人畜共患的布氏杆菌病的普查摸底,完成了全乡牧民孩子的计划免疫。1985年,阿万仓“四苗”接种率达到85%。与此同时,王万青和他的同事建立了严格规范的门诊制度,先后为3000多名牧民建立了门诊档案,这在当时的玛曲县乃至甘南藏族自治州都尚属首例。

  王万青治病救人的故事在玛曲草原上广为流传。他曾在初春的黎明骑马奔到放牧点,抢救一名窒息昏迷的女牧民;曾趴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手术;也曾在夏季放牧点上彻夜输液,抢救心衰的新生儿……在这些故事中,最让王万青难忘的是在简陋的“手术台”上为一个10岁的孩子动手术。

  1984年秋,一个叫南美的牧童,被牛角顶穿了肚子,当他被送到王万青的面前时,外露肠管都已变色。王万青初步检查发现南美的血压都已经测不到了,必须立刻做手术,然而,当时的乡卫生院根本不具备做手术的条件,转院救治又来不及。征得家长和乡里领导的同意后,王万青把两个办公桌拼在一起,当作手术台。一个电灯泡加上一个手电筒,充当了“无影灯”。实施麻醉后,由王万青主刀,为南美做了坏死肠管切除手术。手术后10多天,南美开始进食了。南美得救了。

  在玛曲县人民医院任外科主任期间,王万青主刀或主持参与颅脑、颈、胸、腹、骨、妇产、五官科等各类手术数千例,有些手术填补了玛曲乃至甘南高原外科手术空白。如今,王万青虽已退休,但他仍时常指导县医院的外科手术,给上门求医的藏族群众治病送药。他的4个子女也都留在了玛曲县,其中两个做了医生,继续为草原上的人们服务。 (记者 宋喜群 通讯员 曹天府)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