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共十八大广受瞩目 “中国崛起”进入第二阶段

2012年11月05日 10:2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世纪梦想呼唤中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将以怎样的精神状态面对这样的挑战,将在何种程度上保持强大、旺盛的精神动力,将是决定这场伟大实践之成败的最基底的政治密码

  文/《瞭望》新闻周刊编辑部

  被海外舆论称为“2012年世界最重要事件”的中共十八大,即将在北京开启大幕。世界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着这个东方大国,关注着这个有着8200多万党员的大党。

  其之所以广受瞩目,当然是因为,中国既往的发展给了世界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三十多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持了两位数和近两位数的持续经济增速,发展为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能力全球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发展奇迹。

  但更重要的是,总结过往、展望未来的时刻,中国已经站在了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关键历史节点。有海外舆论已敏锐地提出,以中共十八大为标志,“中国崛起”进入第二阶段。可以预见,即将开启的,几乎可以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段传奇。

  当此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正处在践行誓言、达成愿景的关键阶段。这样的誓言与愿景,既是向世界做出的重大宣示,也是对中国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到建党100年之际,中国要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世纪梦想。

  完成这样的任务,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未曾有过的壮举;实现这样的梦想,亦是对我们这个党的全新挑战。

  丹青难写是精神。一个人的精神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个执政党的精神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以怎样的精神状态面对这样的挑战,在何种程度上保持强大、旺盛的精神动力,将是决定这场伟大实践之成败的最基底的政治密码。领导这场史无前例壮举的中国共产党人,将怎样从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中汲取营养,又将如何深刻和广泛地动员全体国民,凝聚成为既具时代动力机制,又一以贯之、举世独有的中国精神,势必深度持久地影响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走向。

  过去十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互相交织,中国的发展遭遇了一个又一个巨大难题。在这些困难和挑战面前,中国人民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谱写了一曲曲中国式的精神壮歌。

  置身于中华民族5000年宏阔历史背景之下,检视过去十年并溯及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的伟大成就,不难窥见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继承、坚守和发扬。但摆在执政党面前的“四种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在未来征程中,不会消弭于无形,甚或更为严酷。面向未来,容不得精神懈怠,不能败于能力不足,不能失之于脱离群众,更不容消极腐败。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呈现出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目标相匹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状态与追求。

  需要始终保持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担当精神。担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己任,探索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多少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流血牺牲和拼搏奋斗,凝聚成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已写入党章,昭告天下,并被总结为国家价值——以人为本。这面旗帜,就是要让全体中国人民走向富裕,共同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这种大义担当持之以恒的践行,会令中国的发展更加温暖民心。

  需要始终保持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团结精神。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团结,就是力量。一盘散沙、动荡不安,一定不会有强国富民之结局。新中国立世63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就能够共同推进时代的发展与民族的进步。在今天这种观念多元、价值多元、利益多元、选择多元的时代,作为历史和现实的黏合剂、润滑剂和催化剂,必须紧紧依靠团结精神,引领各民族、各阶层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求共识、谋发展、聚合力、不折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需要始终保持不畏艰险的坚韧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克难,是中华民族最顽强的精神密码。多难兴邦,这是刻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定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万物,时时刻刻都处在变化之中。民族要图存,文明要接续,国家要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正确回应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提出的生存与发展挑战。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不怕风险、不畏艰难、不惧挑战的民族。中国当代史昭告世界,承受住了“非典”袭扰、经受住了雨雪冰冻灾害的洗礼、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浩劫的当代中国人,在世界经济危机的严峻考验中,运筹帷幄、从容应对、气定神闲。未来,我们还将面对许多未知的挑战与风险,需要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须臾不可缺少。

  需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自主、自尊、自强、自信,奋斗不息,奋发进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遗传基因。不进取就会被时代否定,被历史淘汰。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证明了这一点。因为进取,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追赶人类历史的进步潮流;因为进取,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也正是因为进取,中国人民告别贫困,实现温饱,建设小康,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

  需要始终保持舍身忘我的奉献精神。为国为民,甘于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侠士史不绝书;在中国共产党的年轮上,从不缺少公而忘私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在迈向伟大复兴过程中,每一个甘于付出、不求索取的片段,都将成为完成这部鸿篇巨制的重要基石。在得失、成败、多寡、贫富多重选择的考验中,能否做出正确的抉择,是摆在每一个共产党人面前的现实考题。

  需要始终保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包容,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胸襟气度。如果拒绝外来文明成果的长处,必定会被历史所抛弃。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华夏民族共同谱写的历史,贯穿这部历史的主线中就有包容精神。中国共产党正是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回应中国百姓的共同期待而永葆青春。

  这些不能忘记、不能或缺的精神,还有许许多多,勤劳勇敢、勤俭节约、热爱和平她们汇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撑。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伟大抉择,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照搬,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复制。书写这一新篇章,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全体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离不开全球炎黄子孙共襄盛举。而在这一新篇章上,始终凝聚和折射着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推向衰败和灾难。

  中国古代的王朝兴衰,无不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主宰兴亡的根本因素之一,就是能不能抓住历史机遇、迎接历史挑战。放眼世界,这一兴亡率的主导力量,同样是创新。人们可以看到,有的国家不失时机的抓住了历史机遇,正确回应历史挑战,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创了人类历史的工业革命时代。同样,有的国家也是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进入了信息时代。

  历经90多年奋斗创造,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样的探索,不可不谓当今世界创新之至大者。

  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关键时期。中国当下的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就是要进行科学的、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拥护的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与此同时,中华民族要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时空中,实现伟大复兴,完成西方近二百年才完成的任务,建成现代化国家,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科技超越前人,同时也超越自己。再如,信息时代、自媒体时代的社会管理问题,已成全球面对的共同课题。因应这一变化,创造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新的体制机制,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亦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创新课题。

  改革创新构成了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创新,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华民族最贴近的明天,就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围绕这两大目标,所有的创新,都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旗帜下集结。所有的力量,都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旗帜下汇聚。一切为了人,围绕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必将随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给人类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断言,随着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中国必定能进入一个更加伟大的创新时代。

  中国人的世纪梦想,正在发出振奋中国精神的时代呼唤。

【编辑:张志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