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众多地方政府推动建设“幸福城市”
中国众多地方政府推动建设“幸福城市”
“你幸福吗?”媒体近期展开的有关幸福感的调查,引发中国民众对幸福的深度思考。
近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广受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全国至少18个省市明确提出“幸福”概念;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
从媒体近期对民众开展幸福调查,到国内各种有关幸福城市排名,有分析认为,讨论幸福感、建设“幸福城市”体现出中国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
例如,湖南长沙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幸福家园,切实解决好群众实际困难,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江苏江阴构建了“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广东2011年公布《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构成,前者包括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主观测评包括个人发展、生活质量、精神生活、社会公平等。
有分析认为,从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GDP崇拜”,到“关注民众幸福感”,体现了中国地方政府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自觉,“让人民幸福”将成为政府未来工作的主题。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童中贤认为,“幸福”是融合主观感受和客观基础、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多重因素的概念。中国各地政府关注民众幸福感是好事,但应注意,幸福感不是冰冷数据,应警惕出现“作秀”“攀比”等倾向,应避免人民“被幸福”的情况出现。
事实上,经济增长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幸福生活。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等都可能让民众幸福感降低。
网民认为,政府不再把GDP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让老百姓“满意”才是今后工作重心,这体现了政府执政理念的进步。
网友“花开不败”说,当各地开始将“幸福”纳入发展规划时,也需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希望政府多倾听普通百姓尤其是城市里农民工、低保户等群体的声音,并对这些群体给予更多倾斜。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盛明科认为,只有群众切身感到幸福了,政府的“幸福工程”才算合格,将“幸福”的目标量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是实现“幸福城市”建设的关键。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切实解决就业和收入、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消费和住房、人居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记者 帅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