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解读“五位一体”新布局:对规律认识更全面

2012年11月10日 14:08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众专家解读科学发展“五位一体”新布局

  “五位一体”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也对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拓了新的空间。

  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五位一体”的正式提法和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高度,获得十八大与会代表和理论界的广泛认同。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对《瞭望》新闻周刊说:“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我们党对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十八大代表、四川省南充市委书记刘宏建对本刊记者表示,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我们党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各地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这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美丽中国”拨动全民心弦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十八大报告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时还提出了一个诗意的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史。人类对自然改造的能力越来越强,同时对自然无节制的掠取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耗竭。反映在当代中国,困扰也很明显:1979--2011年GDP年均增长9%以上,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但单位GDP的能耗亦高出经合组织30个国家平均值的20%。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张启华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资源有限的大国,如今的经济高速发展,相当程度上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但当资源消耗到一定程度时,怎么办?“这或许不是本届政府马上将要面临的考验,甚至不是我们这一代人即将遇到的难题。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必须为长远计。”当今世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中国共产党清醒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央党校教授刘春认为,与长期以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概念相比,生态文明概念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生态文明将多层次、多角度地指引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将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张启华说,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我们必须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通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

  “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张星星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强调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持久性。

  为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四个方面: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受访专家认为,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意味着不是一时的救弊之举,而是着眼长远的战略安排。

  “五位一体”的发展脉络

  由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升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由十七大时的“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

  中国向何处去、怎么去?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其特色回答。

  拨乱反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与此同时,邓小平深刻地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在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进一步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原来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扩充为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这其实就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张星星告诉本刊记者,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加强社会建设这一议题,自然会为人们所关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被写入党章。

  每一次理论创新和重大部署,都是根据实践与时俱进。“从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发展到如今的‘五位一体’,更是根植于实践中的探索。”张星星认为,在执政过程中,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胡锦涛在2011年7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不断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今年7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并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阐释。

  “回顾过去十年的历程,其实就已经蕴含着‘五位一体’格局的形成。”刘春对本刊记者表示,从不断地实践到如今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可谓水到渠成。

  “五位”如何“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何进行总体布局,是一个重大战略课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温宪元表示,以前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识,多限于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然而,人类历史表明,无论何种社会制度,都存在一个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之外的不容忽视的社会生活空间。

  “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既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也对增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开拓了新的空间。”温宪元说。

  刘春表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体现。因此它必将为未来一个阶段的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也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受访专家指出,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五大建设,绝非独立分割,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辛向阳对本刊记者表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

  辛向阳认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五大建设之间是有普遍联系的。比如,近些年来,由企业发展带来的一些环境问题招致群众不满,甚至影响社会稳定。这其实就是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才能更加顺利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他还举例说,解决政治建设方面的问题,需要与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生活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在为政治建设打基础。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运用经济建设的方法,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就应当创建生产和再生产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生产方式当中,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各个方面。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专家认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抓好一个关键——党自身的建设。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说:“执政党要首先把自身建设好,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记者 龙在宇 实习生 张佳鑫)

【编辑:张志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