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吴曼青:应对更严峻威胁 中国雷达将展透彻感知力

2012年11月13日 18: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十八大·专访)吴曼青代表:应对更严峻非传统安全威胁 中国雷达将展现更透彻感知力

  新华网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 任沁沁)“作为信息化的传感器,中国雷达将以更加透彻的感知,为指挥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实现‘看得更远,看得更高,看得更清,看得更全面’,以应对日益严峻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中共十八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所长吴曼青13日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

  “无论是海洋、太空和网络空间的安全,雷达作为探测装备,都担负着对目标进行管理、监视甚至控制的任务。”吴曼青说。

  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各国都面临日益严峻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恐怖主义挑战、重大自然灾害、战略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跨国犯罪等诸多突发性事件已成为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严重威胁。

  吴曼青领衔的团队通过创新突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推动雷达技术和公共安全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由于技术手段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长期处于无高精度地图的状况。吴曼青仅用1年多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套机载雷达测图系统。该系统投入使用后,填补了该地区地图空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雷达测绘技术的国家之一。

  “雷达技术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雷达技术突破本身,而要为雷达寻找更为丰富的平台,发挥雷达更大的功用。”吴曼青说。

  他们自筹资金研制的某型雷达,成功观测到“天宫”“神八”对接和分离,探测距离1800公里,连续跟踪1300公里。

  吴曼青还将目光瞄准了浮空平台。如今,他的团队已先后研发出包括中国第一个定型浮空器产品在内的系列产品,填补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空白,部分产品先后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期间出色完成重点安保任务。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吴曼青说,这给予科技工作者极大鼓舞,“只有将目标定位在国家需要上,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技术创新才能迸发出最大活力,获得奔腾不息的生命源泉”。

  “全球正迎来创新最为活跃的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双重机遇叠加,在‘关口前移’和‘版图东移’的进程中,中国将承担起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任务,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吴曼青表示。

  为适应新形势,吴曼青引领团队,前瞻布局了智能传感、微系统、视频感知、极限粒子源、微波光子学等一批前沿技术,谋求产业与技术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他说:“中国科技工作者要提升创新自信,以全球视野布局或推动创新工作,思想上领先一步、方法上率先一步、实践上抢先一步,占领世界科技的制高点。”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中国的机遇大于挑战,已经具备跨越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吴曼青说。

  与此同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中,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他指出,作为后发国家,中国应充分利用好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有效借鉴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道路和经验,少走弯路,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赶超跨越。

  对此,吴曼青提出具体建议:基础研究领域要瞄准国际前沿,主张自由探索、原始突破,主要投入以大师为引领的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要注重“渗透、扩散”;国家重大工程领域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主张任务导向、开放联合,主要投入到重大项目,科技成果要注重“使命、时效”;产业技术领域要支撑国民经济发展,主张效益导向、择优竞争,主要投向创新主体企业,技术成果要注重“转移、转化”。

【编辑:马学玲】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