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求是文章:新的更大的制度红利将不断创造释放出来

2012年12月01日 20:27 来源:求是 参与互动(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潘盛洲

  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在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特别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报告的这一重要论述和要求,客观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和进程,清醒认识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七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风险挑战,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巨大成就,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丰富经验,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7—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速的3倍多。201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47.3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0.37万亿元,是2007年的2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4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大国、商品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份额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历史性地稳定跃上了1万亿斤新台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不断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从2007年的45.9%提高到2011年的51.3%。

  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2011年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生分别达到2300多万人和160多万人;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推进,2008—2011年,全国新开工保障房共2343万套,建成1232万套。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航空航天、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载人深潜等一些重大或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管理得到加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充分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深入。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不断增加。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江河湖泊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全面推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2010年底达到20.36%。扎实推进生态示范区创建,全国已有52个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有1000多个县(市)开展生态县(市)建设,一些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得到修复。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城镇就业持续扩大,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7—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由13786元和4140元增加到21810元和6977元,分别年均增长9.3%和9.7%,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由3.33:1下降为3.13:1。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稳定增加,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衣食住行用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朝着既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步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的测算结果,20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程度为80.1%,其中东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8%,东北地区为82.3%,中部地区为77.7%,西部地区为71.4%。按照国家统计局的预测,到2020年,我国多数地区可以如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但有些地区实现的难度较大。因此,为确保到2020年各地区都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进行全面、辩证分析,以科学判断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真正廓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以及这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影响我国发展等重大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总的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国际环境比以前更为严峻复杂,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因素。

  综合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当前,虽然局部动荡或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维护和平、制约战争、牵制霸权的因素不断增长,新的世界大战短期内打不起来,我们有可能争取到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力量增长最主要因素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这种状况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也有利于我国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增长速度较快和通货膨胀水平较低的格局。虽然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充满不确定性,同时导致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使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面临困难,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中断。在此过程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加快,尽管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挑战,但也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一方面,我国可以较快地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包括资金、资源、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另一方面,有助于我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可以使我国更多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条件更多。从世界发展史看,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必然带来产业革命,而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一次国家综合实力的重新整合,一个国家能不能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当前,以信息技术为前导并由此带动的新能源、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新科技革命已初露端倪,必将在不远的未来形成新科技革命浪潮。虽然发达国家在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依然拥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但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我国可以利用国内市场空间大和产业化能力强的优势,利用在部分领域接近或达到技术前沿的条件,通过大力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一些关键领域率先取得技术突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稳定、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交织显现,表明现有的国际体系已不能有效应对国际社会面临的新威胁新挑战。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的治理结构改革已经迈出重要步伐,尤其是20国集团峰会取代八国集团峰会上升为世界经济治理核心机制,初步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事务的长期垄断,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为推动形成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经济金融领域对话合作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我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进程和应对全球性议题的国际合作,可以更好地维护我国利益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也面临来自国际方面的以下挑战和不利影响:一是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面临的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有所加大。近一个时期美国失业率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其房产价格虽出现局部回升,但整个房地产市场仍继续低迷,走出经济困境面临诸多制约。特别是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处于高危阶段,甚至可能向更多成员国蔓延,由此加剧银行业危机,因此欧元区有可能出现财政金融风险与经济衰退恶性循环的局面,从而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状况可能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这将对我国稳定出口增加难度。二是全球各领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冲击,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调整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资源富集国家谋求产业链条延伸,可以说主要国家都在努力调整发展模式,以尽快摆脱危机影响,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重塑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抢占国际分工的制高点。这必然导致全球市场争夺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纷纷出台,从贸易向投资、技术、就业等领域扩散,从具体产品上升到行业、标准、制度甚至意识形态层面。我国既要摆脱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又要争夺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还要消化过剩产能,面临的挑战更趋严峻。三是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可能持续动荡。由于世界经济复苏艰难,脆弱的市场信心不易恢复,因此跨国资本流动明显加剧,导致国际外汇、证券等市场有可能持续大幅波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仍维持或实施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际流动性总体过剩的形势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持续高位波动,特别是由于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局势紧张,造成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将进一步推高其他大宗商品价格。这不仅将增加我国进口能源资源的成本,还将使我国面临相当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四是我国周边环境中的战略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有所突出。东海、南海不断发生事端,使我国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受到影响。

  三、深刻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机遇和挑战

  众所周知,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由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两个方面共同决定。既然从国际环境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变,那么,我国国内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又是如何呢?客观地说,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和条件也出现了新趋势新变化,其中既有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和条件,也有一些阻碍发展的困难和挑战,但总体上看,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这些主要有利因素和条件体现在:第一,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提升,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产业体系比较完整,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积极成效;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能源保障和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提高;财政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相对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快速提高,等等。简言之,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基础作用的我国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第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阶段,第一产业正朝着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方向转变,这不仅将有效增加农产品供给,还将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进农民消费增长;第二产业正朝着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生产方向转变,这不仅将增加对资本和技术的需求从而拉动社会总需求,还将进一步提高职工收入,拉动居民消费;第三产业正加快发展,不仅将吸纳更多劳动者就业,从而增加劳动者收入、扩大消费,还将进一步完善城乡消费环境,促进全社会消费。特别是随着城镇化深入发展,不仅将继续拉动巨额的城镇基础设施和住房等投资,还将继续拉动由大量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而带来的成倍增长的生活消费。第三,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出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必要的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果断地进行调控,不断取得积极成效。政府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第四,制度优势日益显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包容和释放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潜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等改革的深化,新的更大的制度红利和发展潜力将会不断地创造和释放出来。

  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体现在:第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回落既是宏观调控的结果,也是市场需求环境变化的反映,尤其是受外需不振甚至下滑冲击的影响。从目前看,要消除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不利因素,形成稳定回升态势,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第二,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尽管近些年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但我国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的问题仍然突出。随着经济增速回落,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产能过剩不仅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还造成恶性竞争、行业利润率下降、失业增加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后果。第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

  综上所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不同以往的风险和挑战。只要我们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机遇和潜力就可以变成现实,风险和挑战就可以化为动力,就一定能够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者: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编辑:吴歆】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