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中外专家京城聚首热议人权发展
中新社北京12月13日电 (记者 贾天勇 郭金超)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北京人权论坛13日在北京落幕。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科技、环境与人权”,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中,来自五大洲32个国家的百余位专家围绕“科技发展与人权”、“环境保护与人权”和“信息时代与人权”三大议题,通过主旨演讲、对话交流和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交流。
在“科技发展与人权”议题中,来自荷兰的乌特勒支大学法学院教授汤姆?茨瓦特说,在技术方面接受现代化,并不要求也不应该要求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人民放弃他们所固有的本土人权观念。接受现代科技的同时应保持着现存的社会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柳华文发言指,开展人权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与人权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人权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不仅要让受教育者了解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了解公民与政府以及国家的关系,还要形成科技服务和造福人类的自觉性、敏感度和责任心”。
武汉大学教授周叶中则提出了“人类人权”的概念。他解释道,科学技术和全球化尽管能给我们带来很多益处,但如果没有与其衔接的伦理观念,其益处可能被弱化,甚至变益为害。“因此,我们更要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永远要以人类为本”。
在讨论“环境保护与人权”议题时,白俄罗斯宪法法院副院长谢尔盖耶娃表示,享有健康环境的权力是宪法价值的重要体现,落实健康环境权的法律机制需要配以适当的监督机制和执行机制,只有这样,环境权和公民权才能得到真正保障。
台湾中华人权协会名誉理事长李永然说,人类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已成为影响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也为全人类所迫切期待,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共同责任。“在人类多次苦尝天灾下,环境人权的推动显得更具必要性”。
澳门理工学院院长李向玉建议,在当下应以人权的视角看环境权,要充分保障民众的环境参与权和知情权,让民众直接参与环境决策。
在讨论“信息时代与人权”时,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司法人权研究室主任冯建仓表示,监狱应充分保障服刑人员作为一个人或作为一个公民理应享有的由宪法规定而又未被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力。狱警的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执法环境及人权意识至关重要,而监狱信息化建设将加强人权保障力度。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薛进文就网络世界的人权保障表示,为了使每个人的人权在网络世界都得到平等的保障,就必须对互联网进行必要的规范和限制,这样才能制止在网络上对人权的侵害行为,防止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和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只有从法律规范、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等多个方面形成有效的网络管理,才能充分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益,享受真正的网络信息自由,才能保障公民的‘网络人权’”。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周晓云补充说。
与会专家均表示,统筹科技、环境与人权发展,趋利避害,造福人类,发展人权,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
对于本届论坛的意义和成果,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吉佩定表示,本届论坛代表广泛,有的来自发达国家,也有的来自发展中国家,是一次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求真务实的研讨会,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
一年一届的北京人权论坛从2008年开始,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几年来,论坛始终坚持坦诚交流、互学互鉴、共同进步的原则,吸引了国际人权领域的众多官员和专家,成为各国在平等、和谐、包容、开放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开展人权交流、探讨人权合作的重要平台,为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权的了解与理解,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