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末日情绪”融入日常生活 负面影响显现(3)
优先关照弱势群体
综合多方调查显示,在我国,更多末日情绪与转型期群体性生存焦虑和发展压力直接相关,传播学和公共心理学领域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政府公关部门和媒体不能对这种社会普遍的焦虑和压力适时适度疏导,这些焦虑和压力便可能与末日情绪结合,并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实现几何级扩散传播,将加剧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华认为,当代社会群体松散及由此产生的冷漠隔阂,导致人际信任感下降、社会关系疏离,大众易产生无力感、无意义感和自我疏离感,容易冷漠和逃避社会事务。而一旦受到社会矛盾的尖锐刺激,会被迅速动员甚至产生极端行为,以补偿内心躁动和焦虑。这些潜伏的社会张力,在社会压力增大、社会失范导致大众诉求危机时更易爆发,进而产生末日心态。
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沈爱国表示,谣言或传言是公众应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激状态,是他们在特殊社会状况下,某种特殊意见的表达和情绪倾向的流露。所谓“发改委一涨油价,某地就有灾难发生”的民间说法,其实表达了公众对油价一路上涨的不满情绪。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表示,那些负有公共责任和教育责任的媒体和机构有责任对公众这种负面情绪的传递加以约束和引导。
相比之下,心理弱势群体受末日情绪影响更大,需优先关照。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称,心理弱势群体共同特点是内心不够成熟,因缺少心理满足感和自我能量而敏感多疑,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缺少规划,缺乏对于工作生活、个人价值和生命层面的思考,更易将所有不安全信息联系在一起,整日焦虑易怒,变得日益消极,直至影响日常生活。因此,他认为,心理弱势群体一般更易受末日情绪影响。
益普索近期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教育程度或家庭收入低的人,以及那些35岁以下的人,更倾向于认为有生之年或2012年“世界末日”会来临,更易感到焦虑。
这种焦虑可能与机制弊病和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密切相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认为,因体制变革、城市规划及保障不到位产生的弱势群体,不少可能涉及“不公正”问题。他们在面临这些问题时,更易产生悲观的末日情绪,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们应给予更多关注和救助。(记者 王 瑜 实习生 王 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