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党组求是撰文:寻求大部制体制改革新突破
大部制改革: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作为这一改革的试点,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探索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着力创新行政管理理念,转变职能,有力保障了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
在改革实践中,我们从基础抓起,坚持在“六个注重”上狠下功夫。
注重科学优化机构设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整合优化内设机构。将过去由十几个部门分管的行业,综合设置为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4个管理大司局,推进管理职能的有机整合。根据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设置主要负责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军民结合、信息化推进等机构。兼顾信息通信网络发展、管理和安全保障的现实需要,设置主要负责通信发展、电信管理、通信保障、信息安全协调等机构。
注重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认真履行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以及指导行业发展的职责。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提出了工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通信业转型发展等战略举措,狠抓企业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攻克“三网融合”、淘汰落后产能等难点。
注重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坚持把转变职能作为改革的着力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微观干预,精简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注重增强行业管理的科学性和全局性。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行业管理的新途径,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管理,努力为行业发展创造开放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改进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支持受惠面广和公益性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发布等公共服务,健全行业服务体系。
注重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坚持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健全部门间协同配合机制,加强重大问题会商和沟通。充分利用跨部门合作机制,有效推动一批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的衔接配套。加强部省战略合作,与23个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规划衔接、项目推进和信息沟通,确保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促进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
注重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坚持发挥和利用好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统一高效融合的工业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按照相互沟通、协同配合的思路,完善司局职责分工,理顺工作流程。发挥地方贴近基层贴近行业的优势,依托和支持地方主管部门开展行业管理。始终把行业协会作为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建立健全购买服务、政策征询、信息交流等机制。发挥部属事业单位和高校在决策咨询、人才培训、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注重加强机关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培训、双向挂职交流、竞争上岗、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等形式,改善干部队伍素质和结构,适应履职需要。加强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培育机关文化,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
大部门制改革不仅精简了机构,更重要的在于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工业通信业与信息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快步前行。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内在要求,及时提出工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思路;针对一段时期内工业行业管理分散的情况,着力建立工业和信息化规划体系,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协调,不断夯实行业管理基础;着眼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局,及时提出重点产业振兴改造、工业结构调整、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重大政策建议并组织实施。2008—2011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制造业规模跃居全球首位,201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7.5%,“十一五”期间工业领域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增长了50.1%。有力夯实了工业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地位,信息化作为现代化战略举措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加快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我们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抓好技术改造、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等关键环节,坚决打好淘汰落后产能、工业节能减排等攻坚战。“十一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6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从2005年的32.7%下降到2010年的30.3%,钢铁、汽车等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中西部工业占比分别提高了2.1和3.7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层次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26%和36.7%,工业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
切实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启动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生物、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加强标准化和知识产权工作,4年多来共复审2.4万项标龄超过5年的行业标准,制定完成近万项标准,基本扭转了长期存在的标准滞后局面,积极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TD-LTE-A(时分双工模式增强型长期演进技术)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我们积极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军民融合的路径。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集成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60%,重点行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以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切入点,推动信息技术在商务、物流、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活力。不断完善两化融合工作与服务体系,健全两化融合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初步建成,国防科技工业民品产值占比超过75%。
全力推动通信业健康发展。我们坚持统筹规划、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快提升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覆盖能力和技术水平,努力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行业监管模式,不断推动行业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果。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农村地区实现了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35亿户,其中移动用户达到10.52亿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64亿户,互联网网民达到5.38亿人。电信业务结构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应用迅猛发展,市场格局持续改善,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在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有力维护了基础网络、工业控制系统、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了用户信息安全,净化了网络环境,提升了网上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为社会稳定提供了支撑。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重点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近年来,中小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成为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狠抓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组织开展质量品牌年活动,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坚决查处电信行业恶性竞争、阻碍互联互通、资费违规等行为,2008—2011年电信服务综合资费水平累计下降30%左右,老百姓得到了真正实惠。
三
总的看来,大部门体制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力推进,才能突破制约,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伐。
促进科学发展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大部门体制改革是在以往政府机构改革基础上的深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目标的关键步骤,是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的战略举措。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对大部门体制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着力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为促进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体制保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关键。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加大,必须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扩大共识为动力,寻求改革的新进展新突破。一方面,要直面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积极探索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式;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改革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坚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改革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核心。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必须牢牢把握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着力推进管理创新,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市场主体加强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更加注重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和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人才队伍等基础建设,提高行业管理能力。
加强协调配合是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保障。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经验总结和国外做法借鉴,搞好顶层设计,促进大部门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财税体制改革衔接配套。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学设计、分步实施、由简入难、逐步深化,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巩固与拓展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成果。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