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伍皓谈配备公车质疑:实在没有太大回应的必要(2)

2013年02月14日 22:4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看到问题并不就有多高明,找到能解决问题的改进办法才是真正的智慧。比如你一开始就问我的问题,媒体抨击我公开公车暴露了厅级干部不应配专车的“秘密”。我看了报道的感觉是幼稚、可笑。这算什么“秘密”呀,现在全国莫说副省级、厅级,乡镇长甚至村官都把公车专有化、私有化了,见怪不怪了。但这的确是个问题,可光说是个问题有什么用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才有意义不是吗?以为中央下道命令,全国一律取消公车,这就解决问题了?想法太天真了。以前全国清理小汽车运动式地搞过N次了吧,封存的封存、拍卖的拍卖,什么招都用过了,可风头一过,清理的结果是公车越来越多、配置标准越来越高。所以,改革不是一腔热血的事,改革更不是理想化的事。甚至,拿公车这事儿来说,也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反腐败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有时候你就还不能硬要跟经济规律对着干。

  社会大众也要理性地看待“三公消费”等问题。对“三公消费”,主要矛盾不是呼吁取消,而是如何实现“三公消费”的公开、透明,让纳税人能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纳的税政府都花到哪儿去了,有没有被浪费、被一些不良的官吏贪污。

  所以,我们一直选择“公开、透明,引入公众监督”来作为我们“微改革”的主要方向。上面讲了一大堆,就是我们推行这种“微改革”的理论依据。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这些年来我所尝试的,被很多人看作是作秀、哗众取宠的一系列“小动作”,无不都是按照这种“公开、透明,引入公众监督”的思路,点点滴滴地来进行“微改革”、“微进步”。无论是在担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期间,我们尝试了组织全国第一个“网民调查团”、第一个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第一个开通政务微博、组织全国首场“百姓新闻发布会”等等,还是后来我到了红河州,我们州委书记和州委、州政府一班人非常支持我进行“微改革”,所以,我们又先后推出了全国第一个专门的舆论监督频道、全国首个“四位一体”的民意诉求热线、全国首次微博征歌、全国首创“网络批评奖”、全国首次领导干部大规模通过媒体向人民公开述职、全国首次把群众代表请进党代会等等一系列的“小举措”,其实都是一个主线:“公开、透明,引入公众监督”。这次,我们公示公车,还是这条“微改革”的主线。而且,我们的“微改革”尽管也受到很多媒体的横加指责,受到很多阻挠和困扰,但不会停滞,比如针对你刚才提出的“正省部级以下一律取消公车”的问题,你觉得现实吗?理想化的东西在现实中都是行不通的。不仅不现实,我刚才也把道理讲明了,经济原理决定,如果一律取消公车,不仅不现实,更是阻断社会大众获得财富再分配的途径、剥夺社会大众获得财富再分配的权利。那么怎么办?还是“微改革”,针对公车中的突出问题一点一点来改,所以我们的改革首先就是取消领导“专车”,改为“公务用车”的方式,其次是公示车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微改革”绝不停滞,还比如,下一个改革举措我们是针对大家反映最强烈的另外一个问题——公务接待来进行“微改革”,我们正在筹划通过公开招募的方式,成立一个市民监督的小组,我们公务接待的时候,这个市民小组可以自愿轮流来“陪餐”,定期请这个市民小组来审查我们的接待费支出。

  你可以认为我们的“微改革”只是些“小花招”,并改变不了什么。但我曾经向媒体说过,改革其实有三种方法、三种模式,因此也就有三种前途:一种是大刀阔斧、不管不顾地干,就是所谓的“强人政治”,完全个性化施政,这种方式只要你足够强势,或者有“后台”撑着你,多能成功,但是很难被复制,你干得了,大多数人不敢干;第二种的结局是,不仅不能被复制,还可能被复辟,因为这一类“改革”完全超越了现实,可能几十年、几百年后再来看,方向都是对的,但在眼前真行不通,这是所谓“激进派”的做法。我推崇的改革做法呢?是瞅准社会进步的方向,轻轻打开一扇窗,让清风徐徐进来,再不可逆转。我称之为“推窗效应”。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是狂风暴雨,“哐当”一声撞开你的窗户,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赶紧去关上窗户,拒绝任何一丝风来。所以,推窗式的改革是不急进、不狂躁,步步为营,稳打稳扎。但是,会收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效。比如,当年我们在全国第一个建网络发言人制度,谁也没有去强行推广过,但他自然就有示范效应,很快全国各地都有了网络发言人;再比如,当年我们开通全国第一个政务微博,中央也没有下过红头文件去推广,但是就迅速在全国生根开花了。这就是“推窗效应”,“微改革”的效应。

  是的,我们只是一个州市级的宣传部门,我们能去着手改革的东西太有限太有限,影响的范围也太小太小。我以前在一个省的宣传部,一点“微改革”,示范效应相对来说还可以。现在只是一个州委宣传部的平台,“微改革”的影响力就非常小非常小了。比如,“公示公车”这件事,我们已经做了两年,我们也不想主动去炒作、作秀,因此也没有人关注,直到前几天羊城晚报的记者看到我们按惯例公示的车号,给我打了个电话,我也没在意,三言两语回答了他,没想到他做了报道,就引起广泛关注了。这是“微改革”的局限性。但是,我觉得只要坚持不懈地“微改革”下去,自然就会润物细无声、推窗浴清风地改变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就像这几年我们在红河州进行的这一系列“微改革”,带来的是群众诉求的渠道畅通了,社会矛盾不那么激化了,社会就比较和谐了。这两年云南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舆情”一件接着一件,似乎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但是你仔细回想一下,这些轰动一时的“舆情”里,可曾有一件是发生在红河州?要知道,红河州可是云南的第一大州啊,但是,社会很平稳、舆情很平稳,这不能不说正是我们坚持“微改革”带来的效应。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只是一个小地方的一个小部门,“微改革”确实就像往大海里扔个小石头,似乎什么也改变不了。但是,小石头一块有时候碰巧了也会激起千层浪来。如果,一方面中央顶层设计,设计出改革的大思路、大布局,而我们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都能树立起“微改革”的观念,都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针对最具体、最实际的问题进行“微改革”,你“微改革”一个积弊,我“微改革”一个恶习,你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解决了那个问题,这样搞下来全国会是个什么情况?全国得有几千万个单位吧?一个单位一年就算只搞上一个“微改革”,那也是几千万个“微改革”、“微进步”呀!积得跬步,可以致千里;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全国每个地方、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如果都能坚持“微改革”,能不能汇成中国改革的最强音呢?

  所以,“微改革”,将改变中国、改变未来!(云南红河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答记者问)

【编辑:邓永胜】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