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严控“以人查房”,未必有碍反腐
2012年下半年以来,频发的“房叔”“房婶”事件令住房信息系统成为一些官员的梦魇。近段时间,一些地方加紧出台了房屋信息查询规范,对输入人名查询名下有多少套房的“以人查房”方式作出专门约束。
以捍卫隐私之名,严控“以人查房”本无可厚非。只是,在“房叔”“房婶”“房祖宗”频现的时下,收紧房屋信息查询规范,难免令人产生“屁股坐歪”的负面联想……但需要说明,保护个人信息与监督腐败,未必就要舍此取彼。以打击腐败为由,猜疑甚至抵制房产信息保护,也许并不存在天然的合理性。
在很多人看来,凡贪官必多购房,查房反腐是一条捷径。那么,严控“以人查房”,莫不是增加了全民反腐的难度?这担忧不无道理。
但换个角度想,若为反腐方便,就将个人房产置于不设防的地步,又会让许多人担心隐私不保。理想状态下,当然是公职人员房产公开,普通民众房屋信息严格保护才好——只不过,“官员财产公示”终须循序渐进,短期内难实现。
某些人对严控“以人查房”心生怨念,其逻辑出发点是,反腐优先于“捍卫隐私权”的价值——为了打击贪腐,可以暂时搁置房产信息保护。这种逻辑序列,看似名正言顺,但或许并不成立:隐私未必就应成反腐的“牺牲品”;再者,“查房反腐”总体看带有偶发性,为维系这种“小概率事件”,而放任房屋信息管理过于松懈,代价未免太高。
其实,“房氏家族”被曝光,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网上曝”,而不纯粹是“以人查房”之功。也就是说,“以人查房”的可操作性,于民众反腐的作用并不那么重要。
说到底,民众对严控“以人查房”的担忧,是对司法反腐不尽满意的投射。鉴于此,在收紧房产信息管制的同时,职能部门如何为民众的反腐热情创造更多发挥空间,也亟需更谨慎的考虑。(蒋璟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