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代表委员谈收入倍增:提升百姓对收入增长触摸感

2013年03月04日 10:14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两会调查:收入倍增如何不“被增”?

  国务院不久前发布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此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提出了“最低工资年均增长13%以上、职工工资年均增长15%、‘十二五’期间职工工资翻番”规划。

  收入倍增怎样才能不成为统计上的数字“被增”?工资外的福利保障如何实现全民阳光普照?工资增长如何才能跑过CPI、跟上GDP?记者连线全国两会上的代表委员进行了解读。

  缩小贫富差距,让“人均”成为大多数人的感觉

  【现象】胡润研究院2月28日发布的2013年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中国十亿美元级富豪数量达到212人,中国也由此超越了美国成为创造十亿美元富豪最多的国家。

  一边是十亿富豪人数冠全球,一边是2.6亿农民工收入和保障水平亟待提高,人均收入翻番如何首先惠及低端、让“人均”成为大多数人的感觉,这是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

  在不少网友看来,收入倍增除了要让大家都富起来,更要处理好低收入阶层增长应该大大快于高收入阶层的现实问题,避免低者被高者在数字上“拉上去”,要“倍增”不要“被增”。一位辽宁网友就认为,贫富差距的拉大、部分行业的垄断、东西部区域收入的巨大悬殊、城乡差别的进一步扩大,这些都给收入倍增如何增得更平衡带来了挑战。

  【建言】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王济光认为,《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过高收入得到合理调节,隐性收入得到有效规范,非法收入予以坚决取缔”。要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应更加注重在收入增长上重点把低端“快增、增厚”,加快改革和规范国企高管薪酬体系,逐步缩小行业、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提升普通百姓对收入增长的幸福感和“触摸感”。

  “控高”更要“托底”,隐性福利需“并轨”

  【现象】一项超过124万网友投票的2013两会热点显示,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是位列网友最关心的话题第一、二名。作为居民福利的一部分,如何从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领域着手,发挥再分配调节机制的作用,为低收入居民“托底”,也是收入倍增计划的新挑战。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全国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者占农民工总人数比重,分别仅为17.8%、19.7%、10.4%和28.0%(按全国农民工总数2.6亿人计算)。换言之,将来无法领取养老金的农民工约有两亿人。

  一项超过142000人参与的网络投票显示,高达61.9%的受访者希望能通过改革退休养老金制度,保障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另一项近期的调查显示,98%的网民认为废除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建言】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建工三建公司员工刘钟俊看来,农民工群体要真正享受到收入倍增计划的成果,除了要提升农民工当下的工资收入水平,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提升,更重要的还要让他们享受到同城待遇的社会保障体系、同城待遇的子女教育等等一系列“隐性福利”,让阳光真正普照,为他们免去“后顾之忧”。

  工资跑赢CPI,收入跟上GDP

  【现象】“节后招工太难了!”在深圳蛇年首场“春风行动”公益招聘会上,七八千个就业岗位,却只吸引了两三千求职者来现场应聘,缺工现象明显。节后的用工市场上,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边是用尽招数“抢人”、卖力宣传自家收入福利水平和企业文化的用工单位,一边是犹疑不定、想要“再看看吧”的农民工。

  记者在东部地区采访发现,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在东部地区打工的结余和在中西部地区相比的差值在逐年减少,东部地区不少企业每年上调工资在10%左右才能吸引员工留下;另一方面,在原材料成本增加、汇率变动、运输成本提升等多重因素叠加下,企业在员工增收方面又显得“力不从心”。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间,CPI增长水平已经有所回落,但如何让居民收入水平跑赢CPI、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依然是一个现实的课题。一项超过40000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应“提高工资标准,并设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建言】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韩建敏认为,要使得居民真正感受到收入倍增的幸福感,除了要设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得居民收入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也是重要的环节。此外,由于用工市场对涨工资有刚性的期待,也应统筹考虑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在税收、物流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保护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记者周蕊 朱薇)

【编辑:肖媛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