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政协委员谈建设“美丽中国”:节能减排需一以贯之

2013年03月04日 10:2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美丽中国”:离我们有多远?

  答案在每一个人心中,更在每一个人手中。

  自十八大报告提出“美丽中国”概念之后,这一美好梦想就被赋予了诸多深意,舆论持续热议,人们都在期待一个“天蓝、山秀、水净、地绿,环境优美、资源丰富、生态平衡”的中国。

  与“丰满”的理想相对的则是“骨感”的现实:近期全国多个地区长时间雾霾围城,以及连续的水污染等一系列环保危机,更令人忧虑的是,这样的污染危机已经从城市向乡村蔓延。

  “当鸟儿不再歌唱,当溪流不再流淌,当绿色的森林被褐色的枯草取代,当蔚蓝的海洋被腐臭的鱼覆盖,我们是否还有能力生活下去?”半个世纪前,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的反问,直至今日,对我们而言,仍不啻是长鸣警钟。

  美丽中国离我们有多远?

  答案就在每一个人心中,如果人们心里装着美丽中国的梦想,心中有这样一种责任,有一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心灵,那美丽中国就大有希望。

  进一步而言,答案更在每一个人手中,如果每个人都能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开始行动,身体力行,将点点滴滴的力量汇聚成蓬勃的行动,美丽中国的目标就会离我们渐行渐近;反之,说得太多,做得太少,甚至只说不做,美丽中国就不过是海市蜃楼。

  因为无论是转方式、调结构这样的国家战略,还是低碳出行、节约能源这样的社会号召,归根结底都亟待落实为每一个个体的切实行动,方能真正改变严峻现实,塑造光辉前景。

  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央将之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蓝图已经画就,行动才能成就未来。

  对此,政府首先应该率先垂范,引领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新风潮,并与社会公众形成良性互动。

  从宏观而言,需要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真正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不能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环境却变糟了,最终生活质量反而下降了。

  回首过去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的代价是把西方发达国家分散在数百年间的污染,集中到了几十年间释放。如今,这种压缩式污染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安全、生活安全与经济安全难以承受的障碍,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的形势正日益严峻。

  在中国工业化尚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转型尚需一定时间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需要转变发展理念,彻底摆脱单纯依赖资源消耗、环境破坏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平衡。

  从现实观察,形势并不乐观。目前可获得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中国确定了单位GDP能耗下降3.5%的目标,实际上,只下降了2.01%,全国8个地区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这直接增加了今后几年的压力。

  由此观之,实实在在的行动更需快马加鞭,正如之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所言,节能减排有好的思路,但是没有很好落实,一年紧一年松,需要一以贯之。他说,节能减排不能只是一个号召,关键是指标怎么落实。

  就微观而论,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政府、干部更应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中,充当排头先锋。以节能环保低碳排放为例,面对马路上日益增多的汽车、愈发拥堵的交通,无论是数量还是排放标准都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国公车,它们的享用者能否以身作则,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干部们能否带头低碳出行,关系到相关政策的威信。行胜于言,政府部门的减排行动本身是最铿锵有力的环保宣言。

  政府之外,社会企业、民间组织以及生活中的你我都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蓬勃力量,每个人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垃圾能够不随意丢弃、空调适当少开一会、用水多节俭一点……

  整个社会建立一种爱护环境、建设和谐家园的氛围,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才能铸就“美丽”大业。(文/记者 李绍飞)

【编辑:张志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