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明天谁来种田? 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主体
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入城市,“空心化”的农村如何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农业生产经营队伍,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部分代表指出,这一表述回应了当前社会上关注的“明天谁来种田”问题,未来我国的种田主体将是职业化的新型农民。
农民工大量流入城市 农村“空心化”严重
城镇化的推进给我国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和迁移。目前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近2.6亿人,这些人从乡村流向城市后,传统村落开始萎缩,出现了“空心化”现象。
在互联网上,有人戏称现在农村是“386199”部队,“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年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说,应警惕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80后”“90后”年轻人离开农村后大多不愿返回,严重影响农村生产力。
九三学社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宅基地面积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却有四分之一的住房常年无人居住。农村常住人口每年以1.6%的速度在减少。
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金农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洪民最近在当地玉林庄、墓先庄、郭落庄、瓦窝村4个村庄调研发现,村里50岁以上的老人占57%,45岁以下的壮年占20.4%,真正以农为主的不超15%,如果只按男劳力计算,不超7.5%。
“386199部队支撑不了现代农业,更支撑不了13亿人民的饭碗。”刘洪民说。
未来种田主体将是新型职业农民
明天“谁来种粮?”“怎样种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晓山说,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培养职业农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培育新型农民”,回应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鼓励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的表述。
张晓山代表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能够满足农村出现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需求,如经营家庭农场的专业种植能手,或者是种粮大户。
“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张晓山表示,引导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将成为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培育职业农民必须要过“收入关”
对从事规模化经营的农业合作社来说,发展壮大最需要的是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种植能手。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黔江区天禹人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楀对此深有感受:“我们在选择村庄开展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发现,很多农民缺乏对市场的判断和风险意识,对农业技术懂得很少。如果国家能在职业学校中开设种植课,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无疑有助于我们加快发展。”
据测算,我国农业劳动力有2.79亿人,目前每年能够接受系统培训的只有1000万人左右。
去年8月,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在全国各地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100个试点县(市、区)。
几天前,陕西省也宣布今年将启动实施“职业农民塑造工程”,突出种养大户、农机手、家庭农场经营者、青壮年农民等重点培育对象,力争到2015年培训职业农民22万人。
“要想引导合格的农村劳动力成为职业农民,要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通过增加种粮补贴、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培训,完善社会管理和农村金融体系,确保他们的收入高于外出打工,这样他们才能安心留在农村发展。”张晓山代表说。(记者韩洁、娄辰、朱薇)
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