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委员:官员和行政部门不应干预具体科技课题立项

2013年03月08日 10:1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委员:官员和行政部门不应干预具体科技课题立项
    3月8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16位政协委员分别就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等作大会发言。图为马大龙委员发言。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中新网3月8日电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马大龙发表题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投入效率》的发言,他在发言中表示,官员和行政部门不应干预具体科技课题的立项和资源配置。

  马大龙介绍,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增长。“十一五”时期以来,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20%以上的年均增速。但社会各界对投入效率的忧虑却与日俱增。北京市一位基层检察官就曾经发出这样的警示:“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掌握大笔科研经费的教授、研究员群体可能沦为新的腐败高发群体。”

  马大龙认为,当前影响科技投入效率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未能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很多情况下,政府取代市场成了科技资源分配的主导。一些政府部门不仅忙于立项目、争经费,而且实际上决定着项目投哪里、投给谁,超出了自身的职责和能力,导致部门利益、长官意志和个人好恶往往取代公众利益和科学判断决定着科技资源的投向。一些情况下,从项目立项到结题,一纸领导批文、一两个官员、几名圈内专家,暗箱操作,就能决定数千万甚至上亿科研经费的投入,不仅导致投入效益低下,更助长了学术腐败。

  二是国家层面缺乏对科技项目的信息共享和统筹安排。不仅科技部管理着20多类上万个项目,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和各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大量的科技项目。由于缺乏全国范围内互联互通的科技项目统一申报平台和科技项目管理平台,不仅造成重复立项、资源配置分散和浪费,也使得科技工作者疲于多头重复申请项目,加重了学术浮躁。一些科研人员甚至先有成果再有项目,一个成果到处交差。

  三是科技项目分配过程中的科技评估过分倚重资历,导致的“马太效应”使科研资源过度向少数人集中,产生了一些学术垄断的科研“包工头”,他们往往不再专门从事一线科研工作,主要依靠他们过去的学术成就和人脉挂名牵头申请项目并分包、转包项目。这无形中挤占了那些敢闯敢干的年轻科研人员的机会,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四是“政产学研”各方评价体系和价值导向差异明显,加上保障各方权益的制度尚不完善,使得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导致来之不易的科技成果未能有效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现阶段,我国企业仍然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大量技术创新成果往往以理论研究报告形式躺在高校院所教授、研究员的抽屉里,科技成果转化的短板限制了科技投入的效率。

  马大龙强调,应当倍加珍惜科技投入大幅稳步增长的良好局面,更加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科技投入方式,合理确定稳定支持和竞争性项目的比例,减少项目经费在科技投入中的比例,增加对高校和公共技术研究机构的一般性经费支持,使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潜心搞研究。一些应用型项目可探索成果转化经费“贷款制”,对于转化效益突出的项目,可减免贷款。

  二、官员和行政部门不应干预具体科技课题的立项和资源配置,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建立更为科学合理规范的科技立项和评审机制,同时要加强对科技项目立项的第三方监督和建立问责制度。

  三、在国家层面整合力量,建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科技项目统一申报平台和项目管理平台;建立全国统一的数据库,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增强科技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有效限制同一人、同一研究集体在同一时段申请项目的总数,防止科技资源过度集中和权力寻租,杜绝项目转包、“一题多报”等现象。

  四、增强高校院所科研工作的市场意识,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改革高校院所的人事制度、考核评价方式等,改变目前高校院所与企业沟通少、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科研与市场脱节的现状;制定“产学研”之间人才柔性流动的激励政策,鼓励高校院所的教师、科研人员到企业去兼职研发,鼓励企业家、工程师到高校兼职教学,到科研机构挂职研究,加强三方人才相互流动;完善落实科技人员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

【编辑:燕磊】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