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压缩“三公经费”合乎民心
在“三公经费”的制度笼子还没有编织好之前,不妨先压缩“三公”经费的开支。
据报道,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财政局局长杨晓超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央“八项规定”发布以后,北京正在对压缩“三公经费”的具体方案进行研究,近期将出台。全国人大代表、财政部部长谢旭人也表示,为了控制行政管理经费,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按照中央八条要求,各有关部门将会陆续出台一些具体管理办法,包括会议经费、出国出境经费、公务用车等方面。
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各地、各部门在公费开支上均有明显效果。压缩“三公经费”开支,今年让“三公经费”负增长是民心所向,也是继续落实“八项规定”,巩固治理成果的必然。
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地方的两会已基本开完。不过,截至目前,很少看到有地方像北京这样,明确表示要压缩“三公经费”。
就在前段时间,浙江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对“三公经费”预算零增长表示了异议。舆论也普遍呼吁各地“三公预算”负增长。实际上,自从国务院要求公开“三公经费”以来,由于透明化和引入公众监督,不少地方的“三公支出”已经大幅压缩。
去年,北京财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市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8.64亿元,比2011年市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下降24.22%。而在落实“八项规定”方面,杨晓超表示,“公务接待费可以压缩的空间比较大。另外在行政经费当中,会议费、差旅费、调研和培训的费用,也还有压缩的空间。”
由此可见,无论是北京,还是其他地方、部门,适当压缩“三公经费”,让“三公支出”负增长,都有空间。
尽管,目前对“三公经费”的管理和公开,还面临制度上的进一步规范,但是,如何管理、监督“三公经费”和压缩“三公经费”开支,是两个问题。管理好“三公经费”从根本上是靠制度,最终要把“三公经费”关进制度的笼子,但是,在制度的笼子还没有编织好之前,不妨先压缩“三公”经费的开支。建制度和压缩开支,并不矛盾。而制度的本意,实际上也是要遏止公款奢靡之风,让“三公经费”必须降下来。
虽然,按照程序,各地今年的预算已经通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不合理的支出项目,就可以一如既往地花掉。如果,有些地方“三公经费”的目标是零增长,那是否意味着要一如既往地公款吃喝?不合理的预算就应该及时得到调整。希望更多的地方和北京一样压缩“三公经费”。
另外,全国两会也正是审议中央预算的时候,代表委员也应该留意中央各部门的“三公预算”,看看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是否还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当然,也希望中央各部门锐意改革,主动压缩“三公经费”。
不久之后,从中央部门到地方,将陆续公布“三公经费”。如果去年的“三公支出”和今年的“三公预算”双双下降,无疑是大家最乐见的。
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