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大部门制改革确定职能转变四项“硬任务”
此次大部门制改革更加突出职能转变,方案中有超过半数的内容涉及职能转变,不仅有改革方向、改革原则,更有转职能的具体实施办法,可操作性强。
“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早在2008年第一轮大部门制推行之初,就已提出的行政体制改革宏愿,如今,还有7年时间。要完成既定目标,新一轮大部门制改革即将启程。
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为此轮大部门制改革定下了基调。在方案题目中将“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并列,已经显示出了此次大部门制改革的突出特点。
全国政协委员,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陈海刚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中应弱化审批、强化监督,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与以往历次机构改革相比,此次大部门制改革更加突出职能转变,方案中有超过半数的内容涉及职能转变,不仅有改革方向、改革原则,更有职能转变的具体实施办法,可操作性强。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这一总方向,此次改革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四大重点。
分析人士认为,中央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的决心坚定。当前,应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成熟先行,注重改革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前瞻性。抓住重点问题,既巩固以往改革成果,又着力破解重大难题。对条件成熟、形成共识的就先推进,对条件尚不成熟、还需要研究探索的,在进一步创造条件、累积共识后,适时加以推进。
文件起草历经三个月
当前,国务院部门在职能定位、机构设置、职责分工、运行机制等方面出现的职能越位、缺位,对微观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争权诿责等现象,已有一定的社会共识。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说,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加了生产经营活动的非经济成本,同时也易产生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严重损害党群关系,损害政府威信。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纪委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组长王寿祥说,此时必须站在全局高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机制建设,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
十八大闭幕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文件起草组——大部门制改革和职能转变,成为十八大之后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
据本刊了解,在方案形成过程中,文件起草组就国务院部门召开4个座谈会,听取了20个省级政府或其部门负责同志、10个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部分国有和民营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还书面征求了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46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
初稿形成后,文件起草组就职能转变问题书面征求了88个部门近百位负责同志的意见,以及15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地方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同时,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广泛收集社会各界对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意见建议千余条。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反复比较论证,形成了改革方案草案。
改革方案草案经国务院党组会议审议后,先后提请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这个方案。二中全会在审议时又对方案具体内容的修改、方案的组织实施和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共提出了百余条意见建议。起草组据此又进行了修改完善。2013年2月28日,中央还专门召开党外民主人士协商会,就改革方案听取意见。
宋世明说,从整个起草过程可以看出,这个方案是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结果,凝聚了各方面智慧。
转职能的四项“硬任务”
在任何一个国家的行政体制调整中,机构调整都只是表象,职能转变才是实质和核心。如果政府职能没有转变,单纯地对机构进行“分分合合”,效果都是有限的。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认为,政府不是万能的,只有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才能避免政府过度管制和包揽一切的旧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广东省委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李竟先建议,制定政府职能转变的硬性约束指标和时间表,改变各级政府囿于执政惯性和地方、部门利益,该转不转、只转“鸡肋”项目等现象。
据本刊记者了解,与以往相比,此次大部门制改革更加突出职能转变,方案中有超过半数的内容涉及职能转变,不仅有改革方向、改革原则,更有职能转变的具体实施办法,可操作性强。其中,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推进职能转移,着力解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二是推进职能下放,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管得过多过细问题,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是推进职能整合,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推诿扯皮问题,提高行政效能。
四是推进职能加强,着力解决国务院部门抓大事管宏观不够问题,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机制。通过推动职能转变,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国务院机构职能体系,真正做到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个社会要良好运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这四者必须严守分际,各负其责”,宋世明认为,“此次大部门制改革从职能转变的具体措施入手,抓到了要害。如果这些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必将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理顺职责着眼长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六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每一次机构调整都向着现代政府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据本刊了解,为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国务院不同部门相同或相似的职责,此次大部门制改革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整合重点。
一是按照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将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土地登记的职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分别整合由一个部门承担。
二是整合业务相同或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解决这些机构过于分散、活力不强的问题。
三是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的资源。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推动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
宋世明说,这些举措主要针对政府职能的交叉、分散,其他类似问题也应按照上述原则整合解决。大部门制改革后,国务院各部门应把更多精力集中到事关长远和全局的重大事项上来,谋大局,抓大事。也就是说,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将是国务院机构未来的工作重点。
其中,强化发展规划制订、经济发展趋势研判、制度机制设计、全局性事项统筹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协调等职能,是首要任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宏观调控措施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维护法制统一、政令畅通。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维护全国市场的统一开放、公平诚信、竞争有序。同时,还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记者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