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改革30年:走出治乱怪圈 重在政府放权
机构改革30年:
走出治乱怪圈 重在政府放权
“这次改革的亮点不在机构撤并,而在于明确改革方向,政府到底是干什么的?”在两会现场,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这样评价刚刚出炉的大部制改革方案。
在提请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里,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机构增减相抵数量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25个。
“审视大部制改革必须从历史的维度看,如果政府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控制市场与社会,而不是简政放权,那么结果必然是分分合合,并并撤撤。”王长江打了个比方,“就像你把钱从左兜放到右兜一样。”
正如他所说,中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进行了6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构改革,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整,始终左右着每轮改革的始与终。
第一轮机构以邓小平1980年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为开端,他说:“机构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讲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致官气十足。”
这一次的机构改革,国务院所属部委、直属机构和办公机构,由100个裁到了61个。人员编制则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干部的年轻化”是此次机构改革的核心目标。
1988年,国务院的第二次机构改革,首次出现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石油工业部被撤销,其行政职责被划入新的能源部,企业职责则由随后成立的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取代。这与此次机构调整中“实行铁路政企分开”的改革理念相似。
1992年,机构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
1998年,朱镕基出任国务院总理。在这一年的两会期间,朱镕基在湖南代表团说:“我抱着粉身碎骨的决心来干这件事!”当时有外媒评价,改革闯入两大雷区:一是国企改革,一是机构改革。朱镕基自己也曾在一次讲话中提到,1997年操作机构改革的时候,他找几十位部长逐个谈话,结果没有一位部长表示自己的部门该撤。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里,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来的40个减少到29个,机关工作人员减少近50%。
机构精简,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然没有理顺。据报道,1990年代中后期查处的腐败案件,大部分与行使许可权、审批权有关。而朱镕基第一次提出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正是在2002年的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此前一年,中国刚刚加入WTO,这被视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契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第五次机构改革方案特别提出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协调的要求。而与机构改革相辅相成的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同样开始上路。
“改革本质上是利益问题。”王长江记得,从机构改革的历史沿革看,不乏有部门会出现“削权与扩权的治乱循环”,“一旦有机会就会往回走。”
2008年,第六次机构改革启动,其主要任务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此次改革中,15个机构涉及调整变动,改革后,正部级机构减少了4个。
“其实,提出一个大部制改革方案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能够跨过既得利益,所以说我们需要政治勇气,也需要政治智慧。”王长江告诉记者,此次大部制改革方案中,最让他眼前一亮的是改革思路的确定,他认为,此次改革的重点不在机构撤并,而在于职能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前国务院参事室主任的陈进玉和他有着相同的观点。他说,在初看《方案》时感觉动作不是很大,但是仔细看后却有了新的发现。
“我听下来,核心是三方面,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权,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向社会放权。非常鲜明。”陈进玉说。
“过去政府是没有边界,现在我们要划定自己的边界。过去你是父母官,现在你是服务员。那么你就要按照服务员的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功能。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哪怕步子小一点都没有关系。”王长江总结道。(记者 林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