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代表制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
面向未来,中国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应放在社会减压阀的设计上,人大和政协这样现存的政治代表制,无疑是可以发挥政治艺术想象力的最大政治空间
今年是中国的领导层换届年,两会格外让全世界瞩目。会风的改变是可喜的,但从全球视野来观察,“政治代表制”的体制安排如何进一步完善并展示出中国特色,才是这次两会的最大看点。一些西方媒体对两会一贯有偏见,因为有不少人对政治代表制的概念不甚了了,以为它是西方独有的、垄断的。其实,西方民主代议制和其他类型的政治代表制颇有相通之处。中国的体制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属于一种现代共和政体,其代表制必然也具有现代政治的特点。
政治上的所谓“代表”就是民意的“再体现”,各种体制的代表制一般都是间接的代表。当然,代表的行为和作用应当尽量反映被代表者的意愿,但也要包括国家整体利益的诉求。
政治是为了调和利益冲突。这就首先要承认利益冲突的存在。既要调和,争议的各方就必须做出一定的让步,所以“顶层设计”的全局感至关重要。在政治共识难以达到时,政治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以调和个人与国家利益为目标,把官民关系理顺。诚然,代表与被代表者之间总是存在种种差异,但如果把任何差异都看成是民主赤字,那么任何代表体制都无法运作。
所有的政治体制都存在代表制。不同的体制安排是历史环境使然,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并不存在,我们也不能对一种安排抱有一劳永逸的幻想。比如美国的体制安排,是一种以限制行政权力为出发点的“三权鼎立”的共和制。这种体制曾经符合美国的国情,但在19世纪下半叶,那个自诩“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也未能避免一场血腥内战。美国的宪法危机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现在的华盛顿政治僵局表明,宪法危机的苗头又开始上升。因此,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某种体制安排从一开始就是十全十美的,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改进完善。同样,18世纪以来,西欧各国追求代议制民主制过程中曾经历过长期的动荡和内乱。以法国为例,仅仅是共和体制就尝试了五次才得以稳定。
从全球政治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政治代表制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社会主义中国刚刚走过60多年历史,如此短暂的历程,不可能让一种新型制度臻于完善。就中国而言,照搬西式民主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可以做的是基于自己的历史现实状况,吸纳西方文明的可借鉴养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政治道路。现时中国的政治难题是保持一个超大国家的社会稳定。中国的发展成就巨大,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比如反腐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对此中国领导层已经有了清醒认识,近期也有多项措施体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需要重视的是,这种决心必须以制度设计加以现实化、持久化。面向未来,中国深化改革的当务之急应放在社会减压阀的设计上,人大和政协这样现存的政治代表制,无疑是可以发挥政治艺术想象力的最大政治空间。
世界正在焦急地寻找中国发展的“秘诀”,而两会背后的政治代表制不失为解开秘诀的一个窗口。要让这个制度更具中国特色,还需不断创新和完善。
(作者为瑞士日内瓦大学高等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 相蓝欣)
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