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东商报:大学生背上“苹果债”

2013年03月19日 08:51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记者近日对武汉“贷款消费”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2012年1月至今年2月底,已有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担保服务。这些学生贷款主要是购买新上市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以及其他3G智能手机。(3月18日《武汉晚报》)“感性”的标签该贴谁身上

  众所周知,提前消费的目的,本是给那些暂无较大支付能力而又对某种产品具有强烈需求的人定制的,它的另外一个特点还在于消费主体有理性的消费意识,而对其提供贷款的商家对他的收入状况也有较为仔细的了解。就大学生“分期购物贷款”而言,商家根本就不在乎学生的实际收入有多少,消费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而是仅凭学生的一张身份证明,学校的一张学生证,就毫无门槛地为每位学生办理“贷款消费”。零门槛的背后,恐怕还在于商家知晓“每一个贷款消费者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强大的学校,一对担心孩子前程的父母,一个冷淡无情的信用记录”。这种无形的保障,让聪明的商家不愿意放过每一个有消费欲望的学生。

  当然,这事也不能全怪商家。虽然它的广告极具诱惑,它的承诺极具鼓动,但大学生都已成年,从理论上讲,他们也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理应看到自己的消费处于什么样的水平。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贷款消费”发生,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大学生盲目攀比的消费心理,在电子产品上都爱玩时尚。

  此外,“贷款消费”的程序不规范还不得不提。央行对信贷对象是大学生的作了如下规定:需在监护人知晓、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办理信贷,以避免过度消费。而就实际操作来看,提供贷款的捷信公司并没有按照这一规定执行,其经营行为,已涉嫌违规。

  如此看来,给大学生消费贴上“感性”标签的缘由是多方面的。这之中,既有商家的蛊惑、学生本人的盲目,也有贷款公司的违规操作。当下之急,乃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规范并完善学生贷款程序,约束商家出格的宣传行为,否则,此类事件,还会轮番上演。 张明明学生贷款购物未必是坏事大学生大多满了18周岁。一个成年人,面对自己心仪的商品,没有选择旁门左道、也没有卖肝卖肾,而是借助商业信用行为正大光明获得,这是需要原罪的事情吗?一者,大人不能用几十年前的消费模式来丈量今日大学生消费的是与非;二者,看起来2万多孩子贷款消费了,不少人担心消费理性问题,但事实可能要令卫道士们脸红——“从一年多运营情况统计,武汉逾期未还的‘欠贷学生’不足100名”。

  一个月2万多大学生贷款,一年也才100多人没及时还贷——这个概率,比任何一个成人世界的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率,恐怕都不会高到哪儿去。至于对小额担保公司的指责,连“道德洁癖”都谈不上,只能说是基于身份成见之上的欲加之罪。法律而言,年满18岁就是完全行为责任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不在读大学,这样的“孩子”就是产业工人或新市民,担保公司与他们之间的商业交往,有何需要诟病的呢?

  据说因为贷款,不少大学生开始体会到“金融压力”,甚至以打零工的方式来偿还债务。这更是一件好事:一方面它告诉“社会新鲜人”,生活的酸甜苦辣是怎样的、秩序与规则是如何运行的、责任与权利是怎么相辅相成的……这样的经历,也许比一件看得见的电子产品更像是人生的财富;另一方面,它也激励这些大学生,只有努力奋斗,才能赚取更多合法财富。这是社会底线的游戏规则,也是市场的动能所在。

  其实,大学生在电子产品上的偏好,若从商业现象的角度看,也许更值得转型期的中国产业审慎思考:为什么我们的产品,不能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我们的企业,果真能抓住这些未来社会消费者的心吗?心平气和地读懂“学生贷款买苹果”的寓言,市场经济这一课,起码才没有白学。(邓海建)

【编辑:马婷婷】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