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公考热”要降温 可向制度设计求索
3月19日是福建省公务员招考报名最后一天。报名截止,18.5万多人竞争5400多个公务员职位,大大超过往年,最热门岗位的录取比例攀升到1392∶1,真可谓千军万马过大桥。
“公考热”延烧多年,并不局限在福建一地,早就是全国性的景观。大家一窝蜂涌向“铁饭碗”背后的原因和现实弊端,已经引起社会反思无数。
公务员职业的含金量为“公考热”持续添薪加柴,是“公考热”冷不下去的最重要原因。他们收入稳定、待遇优厚,在阳光照射不到的环节,甚至还有灰色收入的可能。加上就业困难,经济大环境不理想,做一个永不失业的公务员成为不少人的职业梦。
从未认真思考,面临就业就随波逐流的心理,也令许多人盲目加入公务员考试大军。谈到考试“有枣没枣打一竿子”的态度,正是这群人的心态。他们对生活道路缺乏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所受教育的一种失败。
年捧“铁饭碗”弊多利少,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共识。公务员以所谓旱涝保收的优势,引人趋之若鹜。然而进入公务员队伍后,不少人安逸慵懒,得了“机关病”,再也没有活力,更缺乏创新意识。在其他“铁饭碗”纷纷被打破的年代,大批年轻人却怀抱求稳求平,甚至追求权力和灰色利益的心态向体制内进军,对我们这个需要创新的社会来说,不能不警惕。正如有媒体评论说:“再这样下去,这个社会要病了”。
共识如此,人们竞逐公务员职位的热情不但丝毫未减,人数反而一次次刷新纪录。为“公考热”降温,只能向制度设计求索。
从公务员的“高含金量”切入思考,不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不过,单纯削减“铁饭碗”福利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向。高薪方能养廉,除去一些优渥到不合理的政策,公务员绝大部分福利应该得到保障。相对应的,完善的社会福利系统、较友好的创业政策和环境倒是亟待建立。老有所依,无后顾之忧,“铁饭碗”的退休工资就不再那么吸引人;创业者只要面对简单的环境,不必瞻前顾后,付无罔代价,更多人便能从“旱涝保收”的思维桎梏里挣脱。
改革诚然不易,建设也耗费心力,要褪去“铁饭碗”的光环势必需要时日。但是,选对了方向就是希望的开始。(王 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