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评习近平坦桑尼亚演讲:态度真诚像朋友聊天(2)
白岩松:
听完这段演讲的时候,有两个感受是非常强烈的。第一个就是习近平主席是用大白话和家常话,像朋友聊天一样在讲着很多其实很大的、很有内涵的这样的一些道理,也像他说希望中非的友谊之间出现“真”、“实”、“亲”、“诚”这四个字一样,这四个字也可以概括今天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也具有“真”、“实”、“亲”、“诚”这样的特色,这是第一个感受。第二个感受是虽然习近平主席是身在坦桑尼亚,但是他整个的演讲其实不仅仅面对坦桑尼亚,而是面对整个非洲大陆。
谈完我的感受,接下来要连线一位很特别的嘉宾,这位特别的嘉宾是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刘大使,您好。
刘贵今 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代表 前驻南非大使:
您好。
白岩松:
就听完这个演讲之后,您的最强烈的这种感受是什么?您怎么解读“真”、“实”、“亲”、“诚”这四个字?
刘贵今:
我听完这个演讲一个最深切的感受就在于一个“情”字,因为习近平在出发之前,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金砖国家媒体采访的时候,就有一句充满温情的回答,就是说“中非一家亲”,我就觉得习主席这一次首选选在三个非洲国家,那么就有点不远万里走亲戚的感觉。那么习主席在整个的讲话风格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见真,因为中非的的确确一家人、一家亲,那么我们面对的问题可以用真诚的态度去解决,我们跟非洲的合作是实实在在的帮助非洲。那么我们跟非洲的关系中间很重要的一个就是真诚相待,我觉得这些加在一起就构成了中非关系的与众不同,与其他大国跟非洲的关系不同,与其他国家集团跟非洲的关系不同,我记得有一个美国的黑人女作家,她就讲了一句话很有意思的话,她说我观察了,当非洲人跟其他人在一起的时候,那种情况就是一种所谓的彬彬有礼,但是中国人跟非洲人坐在一起讲上几句话,互相称兄道弟,可以互相拍拍肩膀,这就是习主席在讲话中所说的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我觉得这是我比较深刻的感受。
白岩松:
而且在演讲当中习主席也谈到了自己这种感受,就是这种感受经常用“热烈”的这样一个词,因为他得到的坦桑尼亚方面很热烈的这样一个欢迎。那我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一个小小的细节,其实在今天下午习近平主席演讲开始之前,先有一个小小的仪式,习近平主席把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钥匙转给了坦桑尼亚的总统,因为这个国际会议中心也是中国援建的,原来在坦桑尼亚的首都只有一个300人的这样一个会议室,由于没有同传设备,无法举行国际会议,但是这次中国援建的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尼雷尔是坦桑尼亚的开国总统,援建的这个会议中心能容纳1000人,而且有六种语言的这种同声传译,所以这又是一路友谊的见证。刘大使,还要问您一个问题,我刚才一开始介绍了,这是几代中国领导人在首访之旅当中第一次就到达了非洲大陆,您怎么看待这个变化?
刘贵今:
我觉得这是一个强烈的和鲜明的信号,那就是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中国政府将会一如既往地重视非洲和中非关系,把加强同包括非洲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们的外交,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个坚强的基石,我觉得这个信号是很强烈的。
白岩松:
好。另外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如果要是一切时间表是正常的话,其实在我们今天的节目9点30开始之前的几分钟,习近平主席应该刚刚离开中国援助坦桑尼亚专家的公墓,在这个专家公墓里头一共长眠了69位中国的专家,其中51位是在援建坦赞铁路的过程中长眠在那块土地上的,另外还有18位是在援建其他的项目当中永远留在了那块土地上,其实说起这样的一个过程,第一个人我们就记住当时他们的挑战和难度有多大,第一位倒下的那位专家就是在野外考察的时候,被蜜蜂蜇了一下,但是由于医疗条件和抢救等等一些因素就倒在了那块土地之上。来,说完了这样的一个小小的历史当中的一个细节,我们一起回到中国和坦桑尼亚这几十年所走过的道路当中。
解说:
这里是坦桑尼亚东部的海滨城市达累斯萨拉姆,如果不是这些静静躺在铁轨下的枕木,很难有人会把它和万里之外的中国联系起来。
拉西迪 达累斯萨拉姆火车站退休工人:
吃饭了,大米,米饭,你去哪里,你叫什么名字,我(叫)拉西底,多大了,你叫什么名字。
解说:
曾经参与坦赞铁路修建的拉西迪老人一口流利的汉语把时光带回到40年前。从1968年到1976年的9年间,6万人次的中国工人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之间修建起了一条1860公里长的铁路。
坦赞铁路火车司机:
伟大的北京,我们给你唱,你是各族人民的心脏,每当我们想起北京。
解说:
在东非的热带丘陵中,许多火车司机现在依然会唱中国歌曲,这是中非友谊传承的最好见证。
(字幕提示:1985年2月 北京 时任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
1965年2月,时任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访问新中国,提出了希望中国帮助援助坦赞铁路的要求。虽然中国也面临着自身的困难,但依然一口答应了尼雷尔总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