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习近平“鞋子论”具时代新意 鼓励人诚信
习主席最近访问俄罗斯,提出了 “鞋子论”,就是“鞋子合不合适,穿了才知道”。一个政治家的具体政绩可能随着时间流逝逐渐被人淡忘,然而他一句蕴含哲理的话可能一直为后人记起。由习主席的“鞋子论”人们很自然地想起邓小平的“猫论”——“不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时代进步了,人们的观念改变了,需求也不同了,因而认识也深化了,与“猫论”相比,“鞋子论”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新意?
首先,从关注物质到注重自身的感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温饱是个大问题,那时不管用什么手段,先弄够足够的食品衣物,不至于让人们挨饿受冻,这是燃眉之急。这也就是当年邓公“猫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和伟大之处。然而改革开放这二三十年来,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这时就要考虑自我的感受,那就是幸福不幸福,舒适不舒适。现在不仅有鞋子穿,还要讲究鞋子要穿得舒适,穿得美观。这难道不说明时代在进步吗?
其次,从疯狂的攫取到淡定的感受。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人都像饿极了的猫,虎视眈眈、两眼发绿,一有猎物马上扑上去。这样做就是为了填饱肚子,经常还弄得自己血淋淋的,狼狈不堪,始终过着烦躁不安的生活。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过来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然而等到有一天,猫开始追求审美,照镜子、戴头绳、穿新鞋,那就反映了时代的巨变。现在不少人不正是过着这种日子吗?所以,时下才具备提出“鞋子论”的现实基础。
再次,从过去的无序到现在的有序的转变。在七八十年代,一只老鼠出洞了,群猫竞逐,黑的、白的、花的一起上,你撕我咬,你夺我抢,谁逮住老鼠,不仅可以混个半饱,而且还很光荣,赢得光荣头衔。这是一种无序的弱肉强食、巧取豪夺的生态环境。然而,穿鞋子就不同了,即使大家都没有鞋子穿的时候,大街上扔一只鞋子,即使是全新的,也不会都一窝蜂上去抢,因为穿不合脚的鞋子比不穿鞋子更受罪,轻者磨出水泡,重者则可以把脚弄伤。所以说获得鞋子的过程必须是有序的,要么量脚定做,要么到商店试着买。现在方方面面是不是已经达到有序状态,这很难说,然而起码对有序提出了强烈的呼唤。“鞋子论”就反映了这种时代对“社会有序”的呼唤。
最后,由大众化到个性化的变迁。物质享受分两种,享受的档次也分两个级别。第一种物质享受就是基本的生活需求,吃的、住的、穿的,适用于每个人,不挨饿、不受冻、有地方住。这是第一层次的享受。第二种物质享受就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化需求,胃寒者多吃温性食物,怕潮湿者多住阳光房间,内火旺者多穿清凉服装。鞋子是人们最个性化的需求,上衣裤子大点儿小点儿,问题不大,然而鞋子必须合脚,穿小鞋穿大鞋都走不成路。“鞋子论”反映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已经到了人文关怀的阶段了。
“鞋子论”注重自身的感受,没有什么争论的空间,谁都得说实话,谁不诚信谁就受到惩罚,你穿了双小鞋偏偏说很舒适,这就是典型的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所以“鞋子论”鼓励的是人们要诚信,不自欺欺人。
此外,“鞋子论”还蕴含着“尝试”,一种目标更加明确的尝试。到鞋店里边,选择自己喜欢的式样、质料,再根据自己平时穿的号码,选出自己合适的鞋,不是一件难事。试鞋的确定性、成功率有所保障,而危险性几乎没有,这反映了这一代领导人的自信,也反映了经过几十年的摸索,中国领导者逐渐找到适合国情的路子。(《人民论坛》杂志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职、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 石毓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