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男子奔波19小时返乡与震中家人团聚

2013年04月22日 09:0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芦山地震,八方驰援,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物资,瞬时集结在这个牵动人心的地方。道路被堵、电话不通,为最快速度进入震区核心地带,前晚开始,多路身在震区的南方日报特派记者,与回乡寻亲者、救援部队、志愿者一起,连夜徒步挺进重灾区芦山县、宝兴县灵关镇。

  30公里,10公里,7公里,平时看似难以企及的距离,奇迹般在夜晚徒步完成。这一路,大爱如泉,持续不断——回乡找妈妈的母子之爱、千里奔地震老家的亲人之爱……

  天灾无情,人间有爱,相伴夜行让夜不再寒冷……

  第一路:直奔“孤岛”宝兴

  灵关镇医疗点饭桌当病床

  昨日0时,黑夜如漆,记者与5名志愿者一起徒步奔向“孤岛”宝兴。这5名志愿者都来自成都,并不是专业的救援队员,前天看到地震灾情非常严重,相约驱车赶往灾区救灾,不料在进芦山途中便被堵在了半路上,情急之下,他们决定将车放在路边,徒步前进。

  步行刚开始时路况还算不错,都是平地,往前不断推进,很快就进入了爬坡阶段,山越来越高,灾情也越来越严重,路边到处都是从山上滚下的一人多高的巨石,并且时不时有碎石滚下,很多地方只能快速跑步通过。

  凌晨2时,记者到达了一条长约50米的桥边,桥已被震断,有六七米长的桥面都断裂掉入水中,记者不得不绕小路,踩着小河上的石块艰难通过。

  过了断桥约半个小时,在徒步7公里后,记者终于赶上了之前在芦山附近遇到的一支武警部队,与他们一并前进。前行不久,又遇上了一支通讯抢险队,记者又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没多久,一辆路过的大货车将所有人都带上车,直奔宝兴县灵关镇。

  凌晨5时半,货车到达灵关镇街道上,道路已经中断,记者下车继续步行。在灵关镇街道上,记者看到老房子绝大部分都已倒塌,新房子也有不同程度的损毁,街道上到处都是被震出来的杂物,街上空无一人。

  穿过街道,记者来到灵关中学,灵关中学是灵关镇的居家安置点,学校操场上已经搭满了帐篷。医疗队也在中学里建立了临时医疗点,医疗点没有病床,只能由饭桌充当,医生也是从宝兴县城赶来的。

  由于受灾严重,这个简单的临时医疗点1天内就处理了200多个伤员,其中还包含有36个重伤员。

  第二路:与归乡人并肩进芦山

  “东北穿来的棉衣来不及脱”

  凌晨2时30分许,从雅安通往芦山县的公路被临时交通管制。为了保证物资及伤员的运出,除了官方救援车辆,其余车辆均不得通行。

  为了尽早赶到芦山县,原本坐车的记者决定徒步30公里进入芦山县城。

  此时的路上有不少夜行者。家住宝兴县的小范是夜行徒步者之一,小范今年27岁,中学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曾在广东待过。得知家乡地震,他第一时间从外地赶回成都,几经周转,20日下午赶到雅安市。家中来电话说,房子都毁了,好在没人伤亡。前有交通管制,小范搭的车无法前行。他轻装上阵,一个购物袋装两件衣服、一瓶可乐,继续归途。这里距他家足有90公里,步行的话要9个小时。

  归家心切的还有小吴,他刚满20岁,住芦山县城的亲戚说,地震当天,他母亲早上6点多搭上芦山县城开往宝兴县城的大巴。“地震时她还没到家,现在道路、通讯都不通,我一直联系不上她。”

  凌晨4时许,行走了约十几公里后,路况开始变得糟糕——没有路灯,路面也变得坑坑洼洼。旁人告诉记者,这里已经进入了芦山县境内。就在此时,记者遇到了家在龙门乡的文家武。

  文家武常年在东北做石材加工生意,地震消息一出,他们立即订了最早一班从东北飞往成都的航班。21日0点到成都,凌晨1点到雅安,封路之下只好徒步,东北穿来的棉衣都来不及脱下。

  经过几个小时漫长徒步,记者遇到了有摩托车主愿意搭载记者前往芦山县。

  凌晨5时许,距离芦山县城还有约10公里。道路的左边是悬崖,悬崖下流过湍急的江水,道路的右边是绝壁,不时有小石子落下。由于安全问题,摩托车司机在此处放下记者,并提醒“一定要靠河边走,这样山石落下才有反应时间”。

  经历多次辗转,清晨6时许,记者终于抵达芦山县城。在这里遇到了一个身穿迷彩服的大男孩阿涛,他是成都军区某部的空降兵。眼下他所在部队正在芦山救灾,他刚好在老家宜宾休假,于是他背着领导偷偷来寻找部队。从雅安到芦山,60多公里的路程,他足足走了7个小时。

  直击震中

  龙门:已无人员被压废墟下

  昨日上午本报记者从雅安县城前往地震震中龙门乡。一路上满目疮痍:路两边的房屋有的倒塌,有的墙壁上则呈现出深深的断裂痕;门上贴着崭新“喜”字的房屋却因地震倒塌了后墙;在崭新的30个足容纳300人的“军用帐篷”,灾民一起吃着“大锅饭”……

  据到达龙门乡的地震专家介绍,地震造成的伤害在龙门乡最为严重。“砖石结构的50%—80%基本上都损坏了,老房子有80%的倒塌。”龙门乡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无人员被压废墟之下,救援队、挖掘队的主要任务是争取挽回灾民的损失。

  救治

  “他们的伤痛就和我们的伤痛一样”

  在龙门乡指挥中心,记者看到了来此参加救援的汶川县人民医院的支援队伍。据外科医生万俊介绍,由于在汶川地震应急救援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次地震发生1小时后,该院便准备好了各种救援物资准备,并于当日9点半从汶川出发。这第一批一行6人组成的救援队于当晚7时左右到达龙门乡。万俊告诉记者,他们抵达龙门后,连夜开展工作。从汶川出发到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36个小时里只吃了一顿饭,休息了一个小时,救治病人200多人,伤员50多人,并为3人做了手术,伤者主要都是外伤。

  与此同时,他们也接受了不少患感冒、肠胃炎等病情的人。万俊告诉记者,该院已于昨晚凌晨3时,派出20余人组成的援助雅安的大型团队,团队携带了DRX光机、移动诊疗机、B超、生化等“重装备”。为了防止未来几天灾区可能下雨,他们专门携带了治疗感冒、消炎等方面的药物。

  作为经历过地震灾难地区的医院,万俊感同身受:“他们的伤痛就和我们的伤痛一样,此次来到龙门,我也会把这里视作和我们汶川一样,我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

  防疫

  禽流感也成重点

  记者在龙门乡还看到了正在乡间废墟喷洒消毒水、灭蚊水的绵阳市疾控中心的救援队伍。该中心的消毒所所长刘平告诉记者,他们是地震当晚7时多抵达龙门乡。防疫工作从地震发生后的第一天便已经开始。具体的措施包括:在安置点防疫、保护饮用水安全等,还要防止蚊虫的滋生。他表示,绵阳市疾控中心负责龙门乡的防疫,人手不足随时会有人继续补充上来。

  由于目前,一些地区发生禽流感的疫情,因此,在此次灾区防疫工作中也加入了防治禽流感这一内容。为此,他们携带了体温计、消毒物品。据介绍,目前龙门还没有发现发热的病例。但收治了地震当晚因为下雨而患伤风感冒的病人。

  “别怕啊,

  有我呢”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震碎了房子,却震不碎人心,生命的力量,在雅安延续。

  温暖亲情

  19小时奔波终团聚

  老家在芦山县芦阳镇的卫先生,在广州新港东路的一家医疗器械公司工作,听到地震的消息后,他和妻子立即赶往机场,幸运地买到了别人的退票,赶上了当天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

  下午3时许,到了成都后,他们夫妇跟随南方日报第一梯队的记者一起驱车前往芦山县。

  由于交通堵塞,直到凌晨2点多的时候,车子终于开进了芦山县。卫先生激动得探起了身子,紧紧盯着窗外。凌晨2时多的芦山县,宛如一个死城,没有一丝灯光从路边的房屋里透出。街道两边都是破损的房屋和七零八落的瓦砾石头,还有一个个简单用篷布支起来的帐篷间杂其间,里面是裹着棉被的居民。

  夫妇俩瞪大眼睛看着眼前的一切,一一辨认经过的街道。“这里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卫先生说。

  经过了几次迷路后,车子经过县城边上开进了芦阳镇。沿着一段山路,凌晨3时许,卫先生经过了家附近的小学。小学成为了村民们的一个临时安置点。院内都是支起的帐篷,乡亲们挤在一起度过震后的第一个夜晚。

  但卫先生的家人不在里面。他们睡在自己的老房子附近。卫先生和妻子踩着遍地的瓦砾砖块,回到了自己家的房子。借着手机屏幕依稀的光线,他看到老房子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堆木头土砖块瓦片混合的废墟。

  在老房子附近临时搭起的帐篷里他找到了一家人。老父母看到他,惊叫起来,招呼他。将他的女儿背出来给他看。2岁的小女孩头发杂乱,熟睡在奶奶的肩头。卫先生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安然无恙,才真正地舒了一口气。

  卫先生的弟弟穿衣起来,点起一支蜡烛。卫先生放下行李,拿着蜡烛与弟弟一起去察看附近自己的新房子。这栋房子前年刚修起来,是自己的婚房,墙上的喜字还未消退,但墙面上已经全部都是粗大的裂缝,卧室、客厅的天花板与四面立墙都已经错位,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

  在19个小时的长途奔波之后,卫先生终于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生死爱情

  这辈子我都认定他了

  “这辈子我都认定这个男人了。”望着头缠纱布的男友吕才文,肖琴感动得哭了。泪水中,包含了生死相依的嘱托与信任。

  震情发生时,这个并不健壮的四川小伙用身体护住了心上人,而他也用自己的受伤换来了女友的毫发无损。尽管已是满面鲜血,但望着惊魂未定的肖琴,吕才文的一句“别怕啊,有我呢”,让所有人动容。

  看着病床上躺着的男友,肖琴哭了,只不过这一次的泪水,充满了幸福,也包含着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自强不息

  这一锅菜是我抢出来的

  在龙门乡卫生院大院里,有几位大姐搬来了两个大煤炉子,架起两口大铝锅,倒进一瓶瓶矿泉水,为在这里暂歇的民兵、志愿者、记者、工作人员等提供开水。烧水的大姐说,他们是镇上的居民,是自己志愿过来为大家提供帮助的。

  经过了第一天的惊慌失措,震后的第二天,村民们基本上都自己开伙了,有的用简单的石块砖头搭起炉灶,有的搬出了煤炉。不过他们基本上只能煮稀饭吃。

  下午5时许,古城村村民郭子兰在老房子门口煮饭,脚下的水泥地有地震撕裂的蜿蜒的缝隙。她在这里用几块砖头架起一口锅,里面焖了一盆饭,还有一锅大杂烩的炒菜,里面还有腊肉。她开心地说,这些吃的是从老房子里抢出来的。这一锅饭菜是他们这一家这两天来吃的第一顿饭。(特派记者:李秀婷 闫昆仑 梁文悦 杨大正 赵杨 摄影记者:张由琼 肖雄)

【编辑:王浩成】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