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芦山地震:从激情回归理性的志愿者
中新社四川芦山4月24日电 题:从激情回归理性的志愿者
中新社记者 孙宇挺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以后,从各地赶来驰援的志愿者一时间涌进芦山县城。但几天过后,许多在激情中赶来的志愿者们开始回归理性,救援工作更加有序,有些人则陆续撤离。
“刚来的时候,心情充满了急切,但现在有时会感到自己真的有点多余。”23日傍晚,在芦山县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来自山东日照的志愿者张明暖这样说。
张明暖和志愿者伙伴们在20日地震发生后不久就驱车赶往芦山,几个人轮番开车第二天就抵达了芦山县。
一些志愿者发现,芦山县城里的民众现在并不缺什么,有些受灾民众的帐篷里面堆了好几箱方便面,不少物资很充足,只缺少一些日用品。
于是张明暖和伙伴们决定,带来的物资都不在县城分发,“因为有别的地方更需要这些东西。”
“我们去下冷村时,老大爷感恩得差点给我们跪下,我们赶紧将他扶住。”张明暖说,“下冷村地处偏僻,村户分散,直升机在天上都难以发现他们。我们进去发现缺少药品,小分队就给送药。”在张明暖的小本上记载着:“下冷村,缺药;新华村,缺……”。
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四川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侯雄飞称,这次震灾最大的问题是农村房屋倒塌,农村房屋倒塌率高达95%。这位曾经任职雅安市委书记的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说,芦山七成人口在农村,受灾最重的就是这些农村。
更多志愿者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蓝天救援队到目前为止已有200人在灾区。每晚他们会将各村缺乏资源的信息汇集到北京总部,再通过总部调配资源,第二天指派队员将相关物资送达这些村落。
这两天,蓝天救援队青海小分队的队长樊国萍带领她的12人小分队已经做了不少事情,他们在灾区前方组建了一个医疗组和一个净水组,还有四人加入了大部队参与搜救工作。到目前为止,36岁的樊国萍对于出现的各种问题一直抱有一种平和心态,“这样大灾发生以后,开始总要混乱几天的,出现各种问题也很正常。”
樊国萍表示,蓝天救援队员多为“驴友”出身,一般都自带帐篷睡袋,还有人专门负责后勤,在用餐时间会埋锅做饭,单这一点就能羡煞其他在芦山每天只能吃方便面、好不容易才能赶上一顿热饭的志愿者。
从河南赶来的四位20岁出头的年轻姑娘到芦山县城时,已是22日下午,在这里她们发现基本帮不上什么忙,所以决定在24日踏上归途,“这样做,也是为了不给灾区添麻烦”,其中一位女孩说。
志愿者人数在震后第二天达到一个顶点,甚至有一种夸张的说法称志愿者人数已经超过受灾民众人数。为了更加科学顺畅地施救,政府也开始呼吁志愿者不要再自行前往灾区,并建议一些还在灾区的志愿者撤离。
来自成都的志愿者彭错扎西现在主要的工作是送返,他每天还会在芦山大街上招募各种准备返回雅安或成都的车辆,他的同事们则在志愿者摊位内登记想要回雅安或成都的人。这样,在灾后三天内,他们已送近1500人离开芦山,其中有一多半是志愿者。
彭错扎西说,从震后第二天开始,赶来芦山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志愿者招募摊位前拥满了,常常一招呼有任务,就会有一大群志愿者围上去。后来一些志愿者也因为各种原因想撤离,所以他们发起了这项“返程车”活动。这项活动将持续到25日,之后扎西也要回成都上学去了。
“志愿者是需要的,但不需要这么多,”来自绵阳的志愿者彭燕在“绵阳志愿者”摊位上正在统计需要做的工作,他们派志愿者收集哪些村庄需要什么物资的信息,准备以后调配物资送进农村。彭燕说,在他们这里报名登记的志愿者已经有400多人,但现在很多人都已经联系不上了,可能已经离开了。
彭燕说,他们正在招募一些本地的志愿者,希望把这些工作交给他们,让他们继续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