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灾难面前,守护好孩子心灵
芦山7.0级强烈地震“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已过,如今,救援仍在继续。与此同时,伤者的治疗、民众的安置、灾区的重建等更多环节已经提上日程。
对于当地的未成年人来说,震后,熟悉的生活彻底改变,安稳的状态被打破,像吃饭、睡觉、如厕这些平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如今都可能变得大不一样。我们很难猜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地震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急需安全感和归属感。
帮助孩子远离灾后困境,首先要让受伤的孩子病有所医,让所有孩子吃得安全、穿得暖和、有地方住、有学上。让孩子恢复上学、玩耍、吃饭和睡眠的作息习惯,是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它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得大多数没有受到太大伤害的孩子,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这也是废墟上升起国旗,帐篷里传出琅琅书声,对驱散孩子们心中阴霾至关重要的原因所在。
帮助孩子远离灾后困境,并不仅限于人身安全,它还包括孩子的心理安全。对儿童来说,地震不仅仅带来地动山摇,更是造成家园被毁、村庄破败,家人及自己流离失所、身体受伤的“罪魁祸首”。缓解地震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压力,尽快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心理支持,这是震后最紧迫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有少数身心俱伤、尚未得到平静的孩子,必须避免对他们的脆弱心灵造成“二次伤害”。所有的帮助都应跟随孩子的步伐和感受,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想说,就贡献耳朵;孩子想哭,就敞开怀抱。一颗“在一起”的心,胜过千言万语。当然,这耳朵、这怀抱,应该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需要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众多专业的合作。经历汶川地震等大灾难的考验后,我国目前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心理援助机制,相信各类专业工作团队,会在不久的将来对灾区孩子的心理重建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灾区的孩子,我们至少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至少可以不问丧母的孩子“想不想妈妈”,至少可以不反复请受重伤的孩子叙述疼痛的感受,至少可以不让孩子登上众目睽睽的舞台告诉众人对受到的救助有多么感恩……真心的帮助不需要言谢,我们不是为了那句感谢才伸出援手。“爱他们,就保护他们!”这是地震发生后许多善心人士在不同媒体平台共同发出的倡议。值得欣慰的是,当下,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克制。
冷静、平和、理性,渐渐成为大多数公民面对地震应有的品质。
帮助孩子远离灾后心理困境,最好的办法是与亲人团聚。据报道,雅安有着为数众多的留守儿童。如今,受伤孩子的身体已经得到来自政府的有效救治,但他们最盼望的还是和亲人团聚,尤其是尽快见到爸爸妈妈。希望更多的在外父母,能够在这个重要时刻赶回孩子身边。此时此刻,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好让他们坦然说出心里的恐惧与思念。
虽然灾难会带来创伤,但大多数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韧性”。相信只要我们竭尽所能提供一个充满关爱的生活、学习环境,再加上最亲的人的呵护,以及必要的心理康复,孩子们一定能顺利迎接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