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一位民办幼儿园长的抗震“城堡”
中新社芦山4月26日电 题:一位民办幼儿园长的抗震“城堡”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芦山地震过后5天,陈霞的幼儿园成了灾民孩子的避难所。她承诺给家长,在这里,可以抗住7级余震。
倒不是陈霞太过自信,只是在这次地震中,她的幼儿园“毫发无损”,没有一丝裂痕。
其实,陈霞也经历过惨痛经历,08年汶川大地震时,她当时开办的幼儿园被震塌了两间教室,幸运的是,那天所有孩子都在外面做游戏,这才躲过一劫。
因为见证了巴蜀大地太多的悲伤,她与丈夫决心修一座坚不可摧的学校。夫妻俩铁了心要证明给乡里看,孩子在她这里读书,命可以握在自己手里。
陈霞现在还清楚记得,她当时心中的这所幼儿园,就是一座城堡。但要实现梦想,她要付出更多的代价。第一个难题:就是钱。
丈夫在县林业局工作,公职人员那点收入显然与修“城堡”的现实相距甚远。夫妇俩想到了借,于是她们说服了远亲近邻,东家1万,西家5千,甚至在装修时,600块钱的数额也借过。她给债主承诺,如果还不了钱,就把自己房子抵给你。
有过前车之鉴,新幼儿园在修建时,她亲自在工地监工,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她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15厘米。
这座“城堡”,按照08年农村的物价,建筑花20万,但加固就花了15万。
2011年,“城堡”开始招生,陈霞在招生简章上写着,“这是一所坚不可摧的幼儿园。”
现在,她的幼儿园共有200多名学生,分为大、中、小和学前班,因为收费低,每年一个孩子才700块,吸引的孩子比公立幼儿园多多了。
“4.20”芦山大地震,正好是周末,幼儿园没有一个学生,但她与孩子在这里住,最终,坚固的房子使母子俩安然无恙。而乡里的其他幼儿园却没那么幸运。
她对此有些矛盾地说,“今后很长时间,乡里很多娃娃没地方去,但自己的这座‘城堡’,却经住了考验。”
陈霞的家乡位于芦山县龙门乡五星村,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只有2468元。那里资源匮乏,人的思想也保守。不少村民认为,娃娃上学和种地没什么区别,但后者不会让人饿肚子。
1982年出生的陈霞看上娇小瘦弱。因为家里穷,她从小营养跟不上,只有1米55的身高。而在当地,重男轻女的习惯依然存在。父亲告诉陈霞,女娃读那么多书没用,早点嫁出去才是正理。
她说着说着,哭了。
陈霞的话不多,却见心见肝。她说,她常常觉得自己这一辈子就是为了做教师才来到人世上的。
“娃娃不上学就是我的债,就怕他们没书读,那样只会更受穷。”
除了教课,陈霞还要花大把时间骑着自行车去“请”一些孩子上下学。前几年,有一次山上下大雨,大块的石头坠下,幸亏她躲得及,才捡回一条命。
丈夫劝她别这么玩命,但她觉得,如果不坚持,就前功尽弃了。
周围的村民也信任她,谁家没钱,只要想让娃娃上学,给她打个欠条就行。实在不行,给些蔬菜肉食,就当做学费了。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我在这条路上早就坚持不住了。最终坚持下来,就是教师这个职业传达给我的一种神圣。”
陈霞说,“我想等老了,看到这个被地震折磨过的家乡,有了更多新的变化,孩子们有书读,有出息,赚了钱再回报家乡,就知足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