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别让没有背景的年轻人质疑未来
生长在湖北农村的年轻人涂自强,成了村子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靠着乡亲们凑钱和自己一路打工才勉强交上第一年学费。后来的大学生涯中,他从未松懈,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然而毕业后,没有人脉、没有背景的他为在城市生存疲于奔命,最后积劳成疾到了肺癌晚期。这是方方最新出版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的故事。虚构人物涂自强短暂的一生,触及的却是当下一个尖锐的问题:普通年轻人,单靠自己的奋斗还能改变人生吗?
一直在努力,从未得到过
方方写这部小说的源起,是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农村孩子一路打工挣学费,步行到武汉上大学。后来听说另一则消息,一对夫妇因为得重病无钱医治,相约双双自杀。所以,小说原本的结尾,是涂自强的母亲得知儿子身患绝症之后也跟着自杀,但最终改成了涂自强把母亲安置好后,独自一人出走,再也没有人见过他。
方方说:“生活远比小说残酷。我并没有刻意设计,只是简单地按照一个人自然的流程去写——如此拼命的结果必然是生病。我曾听过一句话,‘一人生病,全家返贫’。而对没有医疗保险的涂自强来说,根本没钱治疗。可我不忍下手,所以让他远行了。”
小说开头,涂自强被大学录取,落榜的女同学送给他一首诗,其中一句是“不必责怪命运,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从此,这句诗成了涂自强每次遇到挫败时的自我安慰。父亲去世、错过考研,大学毕业后,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开始愈演愈烈。不是名校又无背景,在不断找工作、丢工作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努力——勤快打工、节衣缩食、能省则省。如果不是被查出得了绝症,他不会放弃。
方方说:“涂自强并不抱怨家庭,只是觉得自己运气不好,善良地认为这只是‘个人悲伤’。他非常努力,方向非常明确,理想也十分具体。” 但结果却是,一直在努力,从未得到过。其实,他拼命想得到的,也仅仅是能在城市有自己的家、让父母过上安定的生活——这是有些人生来就拥有的东西。
然而,最终夭折的是不仅是理想,还有生命。
到处都有涂自强的身影
方方曾在一篇自述中写道:“我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年轻人,比如修电脑的小伙,修马桶的年轻人,以及街上散发宣传广告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显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神情大多也很平静和坦然,仿佛认定这就是他们的人生。”方方说:“有的年轻人已然觉得社会就是这样,自己也只能这样。但事实上,过上正常的生活,本不应该成为一种挣扎的状态。”
这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却在城市底层挣扎的年轻人群体,几年前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蚁族”——像蚂蚁一样高智、弱势、抱团。涂自强就是一个“蚁族”的典型。他们往往来自农村或者中小城市,拥有大学学历却做着与学历无关的工作,工作努力但生活艰难。方方说:“涂自强的悲伤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并没有遇到坏人,但就是活不下去。”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人,人数之众创历史纪录;今年又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很多年轻人从“天之骄子”落得“毕业即失业”,涂自强并不是个例。书中写到,涂自强的大学同学们,或者因为家境优越轻松找到好工作,或者因为娶了有钱的老婆也过上好生活——这类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并不陌生。
“我尽可能地把小说写成涂自强的个人命运。但事实上,无论怎么写,他的悲伤也不只是个人的。”方方说。
谁来解答涂自强之问
30多年前,潘晓在《中国青年》上发出“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困惑,引发了一场全国青年关于人生意义是“为人”还是“为己”的大讨论。方方当时正是一个大学生,也在学校参与了讨论。她坚信“只要个人奋斗有出路,这个国家的未来就有出路”。然而,个人奋斗在今天似乎遭遇了新的质疑。
涂自强在一家餐馆打工挣钱时,一个大厨说了这样一番话:“穷人的孩子,读了也是白读,4年出来,照样找不到事做。有钱人家孩子,同样也是白读,因为不读书也能找到好工作。”
“涂自强们即使努力奋斗,也不见得有个好前程;反观另一些人,或许什么都不做,但照样过上好日子。”对这种不公平带来的后果,方方深感忧虑:“年轻人的内心会失衡, 会仇恨和愤怒。他们或者索性放弃,或者不择手段。当然也有人以加倍的努力继续打拼,但在肉体、心灵、时间上,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就像涂自强那样。”
方方说:“靠个人奋斗上升的道路一旦被堵,取而代之的是拼爹、拼钱、拼关系,那国家的未来将没有出路。”小说结尾,方方借涂自强的大学同学之口,问了一句话:“这果然就只是你的个人悲伤吗?”
涂自强是否只是“徒自强”?涂自强的悲伤是否只是个人悲伤?症结在哪里?怎么办?这些小说背后的问题,期待解答。记者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