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综述: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全球关注

2013年07月22日 12:3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中国央行宣布从今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引发全球高度关注。海外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虽然从短期看最新改革措施的象征意义更大,但这是中国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显示出新一届政府巨大的改革勇气和决心。

  利率市场化改革重要一步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2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是走向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建立更有效金融体系的必要条件。

  普拉萨德说,中国新领导层已从口头和行动上释放出推动市场化经济改革的强烈信号。中国政府已认识到,这些改革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增长非常重要,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蕴藏的风险。

  中国政府的这一最新改革措施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建议一致。在17日发布的中国经济年度报告中,IMF特别强调了改革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确保更以消费为基础、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

  IMF在与中国官方磋商后认为:“一个更加以市场为基础、自由化的金融体系是避免进一步累积风险、实现更有效的投资分配,以及增加家庭资本收入的关键所在。”

  英国凯投宏观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马克·威廉姆斯也认为:“这是一项重大举措。是迄今最重大的一步,显示出政府希望市场力量在金融部门发挥更大作用。”

  短期内象征意义更大

  英国巴克莱集团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常健认为,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是央行和新一届政府推进更加市场导向改革的信号,但短期来看这一措施“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常健在其最新分析报告中说:“我们并不期待(改革措施)会导致银行的借贷行为和借贷利率产生重大或立竿见影的变化。”央行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仅有11.4%的贷款享受了低于基准利率的优惠折扣。

  从理论上说,取消银行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将有利于优质客户获得更低的贷款利率,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但高盛高华宏观经济学家宋宇认为:“30%的折扣率本来也很少被用到,取消这个限制带来的即时影响将是非常有限的。”

  同时,这种“刺激措施”也可能导致议价能力更强的国有企业成为改革措施的主要受益者,而议价能力较弱又缺乏信贷支持的私人部门难以获得好处。因此,也有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最新的改革措施仅仅是金融领域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本身尚不足以解决金融领域的多年顽疾。

  不过,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认为:“从宏观角度来看,(最新改革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措施’,因为国有企业将获得更低的借贷利率,这将有助于经济在第三和第四季度加速。”

  稳步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进程

  取消贷款利率管制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而利率市场化又是推进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等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因此,最新的改革措施实则是金融自由化改革的重要开端。

  IMF在其中国经济年度报告中说:“中国政府已经宣布了2013年广泛的改革和政策目标,以控制风险和平衡增长,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并立刻付诸实施。”

  由于最新的改革措施并未涉及存款利率管制,巴克莱集团分析报告认为,改革措施较预期更为“温和”。由于存款利率管制涉及所有居民利益,因此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更为重要的部分。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没有同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主要考虑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更为深远,所要求的条件也相对更高”。央行表示:“需要根据各项基础条件的成熟程度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对于中国的渐进式改革路径,《俄罗斯商业资讯日报》认为这是一个审慎可靠的方案:“中国放开利率管制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进程,推进这项工作需要循序渐进。”

  德国北德州立银行金融专家弗雷德里克·昆泽表示,中国进一步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值得期待。他认为,过低的存款利率阻碍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财富积累,因此导致消费和内需不发达。

  普拉萨德也对新华社记者表示,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将是下一项改革重点,这不仅有利于深化中国金融改革,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新华社执笔记者:金旼旼;参与记者:高攀、胡小兵、刘怡然、刘云飞)

【编辑:程涛】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