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何亚非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全球经济治理

2013年09月25日 09: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何亚非谈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全球经济治理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大势•大事•大市——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9月24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在会上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发表演讲。中新网 金硕 摄

  中新网9月25日电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大势•大事•大市——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会”9月24日在北京举行。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在会上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与全球经济治理等发表演讲,全文如下: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会。我主要谈三个问题,抛砖引玉。

  一、关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5年。世界经济开始走上缓慢复苏的道路,但有一些隐忧值得关注。主要问题在哪里呢?

  (一)当前,世界经济低速增长,贸易和投资在谷底徘徊,复苏动力不足,下行风险不小。先看贸易和投资。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今年初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约1.3万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8%,投资额再次回到2009年经济低谷时的水平。世界贸易2012年仅增长了2.0%,和2011年的5.2%相比明显放缓,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和欧元区前景的不确定性,是导致世界贸易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相较危机之初以二十国集团(G20)为代表的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当前主要经济体因复苏程度参差不齐,经贸、财政、金融等政策取向走向分化,全球宏观经济的协调与合作难度加大,这进一步增加了世界经济前景的未知与变数。

  从美国的情况看,各项指标表明,经济复苏渐趋稳定,失业率也降到7.3%。美联储9月初发布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指出,受楼市和个人消费回暖带动,今年7月初到8月下旬,美国经济延续温和增长态势。但这并不等于美国经济可以高枕无忧。力度超过预期的财政整肃、可能早到的美联储加息、疲弱的外部环境和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都是美国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经济增速将从2012年的2.2%放缓至1.7%。

  欧洲的情况更不容乐观。2012年欧元区陷入二次衰退,全年GDP下降0.6%。2013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3%,为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首次增长,但除德国和法国经济向好,大部分欧元区重债国的经济依然在衰退之中。部分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银行联盟”等关键的结构性改革仍处初级阶段,欧元区要想迎来经济复苏依然前路漫长。

  日本的“安倍经济学”通过印钞购买政府债券及其他资产,暂时提振了企业和消费者信心,但总体效果很有限。IMF预计2013年日本经济增长1.6%。日本政府债务GDP占比已达250%左右,如日本进一步扩大财政刺激规模,势必加剧财政负担,威胁财政可持续性和未来经济增长。

  西方复苏形势堪忧,也给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新兴经济体带来了麻烦。受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美国10月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预期的影响,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面临资本外流、增长放缓、通胀加剧等多重挑战。印度央行已加息至7.5%,仍然无济于事。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消费者。尽管201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温和回升至5.3%,但发达经济体增长仍将保持在2012年的1.2%,这意味着制约全球经济的消费不足问题挥之不去,全球经济再平衡和全球经济迎来真正复苏仍需较长一段时期。

  二、关于当前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与世界经济艰难复苏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全球经济版图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出现的变化和调整。

  当代国际经济金融秩序是二战后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大国协调建立的,其理念主要来自新自由主义思想,反映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也主要体现西方的利益和诉求。新自由主义思想重视国际经济金融规则中所谓的“程序正义”,只相信市场,忽视不同国家的实际国情和发展阶段,在要求各国市场向商品和资本开放的同时,未能为市场迅速开放导致的经济安全与金融稳定提供足够的制度保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暴露出全球金融体系的自由化、无序性、过度创新以及金融监管失效与滞后等深刻弊端,证明现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预防与调节能力的缺失和不足。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有积极作用,那就是它如同催化剂,激发了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金融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和构建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建立新规则的要求与呼声。2009年的G20匹茨堡峰会宣告,G20取代“西方主导、美国治下”的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这意味着全球经济版图的重新书写,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南非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经济体,开始参与到制定国际经济金融新规则的历史变革进程之中。

  G20开启全球经济秩序和经济治理新篇章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数年来这个治理平台通过设定共同目标、协调立场行动,对遏制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与恶化,对世界经济走向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从长远来看,作为当今全球经济治理“最大公约数”的G20峰会机制,为“东西南北”各种力量提供了一个可以进行对话协商、务实合作的多边平台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长效机制。这将在推动IMF、WB、WTO等传统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组织进行变革,解决全球经济发展失衡等深层次矛盾,重塑更加平等、公正、有效的国际经济金融新规则等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全球政治经济治理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西方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不甘拱手让渡权力,对变革态度趋于暧昧,导致G20这一全球主要经济治理平台有时会陷入“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尴尬境地。IMF份额改革迄今未能兑现,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在国际经济金融格局尚未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 G20要想平衡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有效承担起协调全球宏观经济政策与构建全球经济金融新秩序的历史责任,任重而道远。

  三、关于中国的经济前景

  对于中国而言,国际金融危机虽然给当前经济发展带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最复杂的外部环境,但同时也为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土耳其等一批新兴大国参与变革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历史性机遇。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迅速积极应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亚洲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40%,树立起重信守诺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作为国际事务与国际体系重要建设者、参与者的地位日趋凸显。

  近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2012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8%,今年上半年为7.6%。这其中既有中国经济基数和体量业已相当庞大的原因,也同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相关。今年以来,部分国际机构和经济界人士发表了一些看衰中国的观点和言论,这不是对中国缺乏了解,就是想抹黑中国。

  当前,中国经济的确有一些令人担忧的地方,但中国政府顶住压力,并未对经济进行大规模直接干预,或采取大的经济刺激措施。正如习近平主席在G20圣彼得堡峰会上所言,如果中国继续以往的发展方式,会有更高的增长率,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

  面对外部市场低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沉着应对,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着力释放改革红利,积极促进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这些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积极举措,已展示出积极成效。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2.4%,城镇新增就业725万,失业率稳定在5%以下,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之内;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持续数年超过城镇居民;内需增长总体稳定,对经济增长贡献得到加强。环顾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表现,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称得上优秀。

  展望未来,中国的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诸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经济长期看好的根本原因。二是经过长期发展与积累完善,中国在法律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劳动资源储备、教育普及程度、产业配套能力、信息化水平、研发与创新能力等经济发展要素领域,逐步培育出国际竞争的综合优势。三是这些年来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民生问题,努力增加百姓收入,积极推进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这些举措不仅将实现扩大内需与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还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四是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更加积极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全球治理朝着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五是中国始终把坚持改革开放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久动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制度红利和内生动力将得以持续激发、释放。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持续推进,中国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与合作舞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预计未来5年中国进口将达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逾4亿人次。我相信,这样的美好前景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期待。

【编辑:何敏】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