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应把握三种方法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今天闭幕,这次会议被全球媒体冠以中国“改革的拐点”“经济的分水岭”,“全面深化改革”是它的主题词。《人民日报》连续两天刊文,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要坚持市场化、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方法是统筹协调、上下呼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旗帜,把握改革规律,为改革再次谋篇布局。
□方向篇
一年前,十八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将高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旗帜,市场化改革再扬风帆。
方向1 市场化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市场化改革千头万绪,但核心是理顺“两只手”的关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央没有出台大规模刺激计划,而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面对所谓银行“钱荒”,没有降准、降息一味“放水”,而是在适度提供流动性的同时,让利率杠杆调节资金需求;面对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不是急于输血,而是放宽准入门槛、降低创业台阶,使民营银行好梦成真,“零成本”注册遍地开花。
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不可随意而为,但也不能无所作为。从“划桨”变“掌舵”,从“全能”变“有限”,恰恰需要政府有担当,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切实将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当好“守夜人”。
用好“两只手”,呼唤政府“革自己的命”,使越位的归位、缺位的到位、错位的正位。十八大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刀阔斧,展现了壮士断腕的勇气。
方向2 公平正义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
今天,“财富蛋糕”越做越大,“公平焦虑”却越来越多,人们对公平正义呼声强烈。
要促进权利公平。通过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弥合“城乡二元鸿沟”,保障每个社会成员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别让一纸户口簿挡住农村人口的平等养老和医疗、挡住农家子弟的平等教育和高考、挡住农民工的平等劳动和报酬。
要促进机会公平。打破行业垄断、降低准入门槛、简化行政审批,让不同类型的经营者平等参与、同台竞技。
要促进规则公平。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很多人宁信“潜规则”、不信“显规则”。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健全法律体系,用法治处理经济生活中的一切事务,各种利益主体才能公平竞争,释放创造潜能。
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作用。政府既要跟上市场节拍,又须守护公平正义,每一次改革都应考量是不是保障大多数人切身利益,同时让“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让社会力量成为维护公平正义的“调节器”。
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平正义,改革就能最大程度地凝心聚力。
□方法篇
方法正确,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把握改革规律,为改革再次谋篇布局。
方法1 “上”与“下”呼应
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
今年10月底,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推进。此前,按照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总体改革思路,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广东等地先后试水企业登记制度创新,“宽进严管”引发企业注册热潮。这是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相结合的成果之一。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
我们面对着这样的现实:表层麻烦解决了,深层问题凸显了;显性症结化解了,隐性风险浮现了;发展水平高了,诉求也更庞杂了。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藩篱交错。缺乏顶层设计,改革难以凝心聚力,有的改革不仅要顶层设计,还要顶层推动,全面改革拒绝碎片化。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啃掉这些“硬骨头”,非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能够单打独挑,必须从顶层谋篇布局。
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不久前,一份《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在上海出台,给不少人带来观念的震撼。因为它不仅奖励改革创新者,更强调对“未牟取私利的改革创新失败者”实行“免责”,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方法2 “点”与“面”协调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
9月29日,中国境内首个自贸区在浦东揭牌。这块28.78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要做的文章并不止于“自由贸易”,还涉及外资、财税、物流、政府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探索。
“不是栽盆景,而是种苗圃”。在自贸区的框架设计中,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清晰可见。
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更需把握好点与面的辩证法。全面,意味着不能单兵突进。
推进新型城镇化,户籍屏障不拆除、公共服务不均等、福利沟壑不填平,农民如何变市民?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竞争加剧,金融风险如何防控?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企业成本上升,经营困难如何应对?完善社保制度,必然加大财政收支压力,财税体制如何与此相适应?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全面,并不代表遍撒胡椒面。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
诉求有缓急。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在这些紧要处发力,改到痛处,改得彻底,既是改革的题中之义,也能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改革信心。
方法3 “变”与“稳”平衡
改革、发展和稳定相结合
今天,改革、发展、稳定彼此交融的态势日益明显,相互作用的趋向更加突出,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发。
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大,才能啃动“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面临多元多变的新环境,需要用更大的政治勇气闯关夺隘,不失时机地大胆开拓。改革越前进,发展就越有底气,抗风险能力越强,越能获得积极的社会稳定。如果因为局部利益和短期风险而顾盼犹疑,就可能前功尽弃。
步子稳,才能掌好“方向盘”。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更要稳妥谨慎,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推行,必须统筹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消解隐患,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循序推进。
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红利不能反映在老百姓身上,发展成果无法惠及最广大群众,改革会失去动力,发展将没有意义,稳定的环境就难以保证,建设和谐社会就离开了民意根基。
□番外篇
中国改革为何吸引全球目光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认为,本次全会作出的经济改革举措,特别是金融改革措施,将为中国的投资者提供更多投资渠道,推动私营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这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全球经济也将获益于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版经济改革。
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对中国和中共意义重大,对整个世界也影响深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主任彼得·德赖斯代尔表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本更自由流动和商业更自信运行,将使其他国家有机会从中获益,本次会议对中国及其主要合作伙伴都非常重要,相信中国与世界联系的平台会逐步变得更加多元。
外媒关注中国哪些方面改革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开启金融体系重大变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成为切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推动更深层次金融改革的先决条件,有助于抵御改革产生的各种风险。这项举措有望位列中国领导层政策规划清单的显要位置,成为中国建立市场化银行的关键。
加拿大《环球邮报》报道说,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与会者将讨论解决经济不平衡和社会不稳定问题。这次会议成功召开,将使中国朝着更好满足人民需要的方向前进,而且将令其他国家获益。
西班牙《国家报》报道说,人们将在未来几个月看到中国领导集体如何推动这一轮改革。报道认为,在社会领域,中国城市化进程是一个重要议题,而经济和社会稳定仍是政府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