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嫦娥三号发射“零窗口”是如何实现的?
嫦娥三号发射“零窗口”是如何实现的?
12月2日1时30分,万众瞩目的嫦娥三号实现“零窗口”发射。1时49分,探测器准确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零窗口”的发射为嫦娥成功落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嫦娥三号的“零窗口”是如何实现的呢?
“首先是技术上的创新。”探月工程发射场系统副指挥长赵民说,根据任务要求,嫦娥三号要一次入轨,直接进入近地点高度210公里、远地点高度36.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这对火箭的发射精度提出了高要求。”
赵民说,发射中心首次采用双激光惯组加卫星导航修正复合制导方式确保火箭的入轨精度。
“就是通过内测设备和外测设备同时对火箭的飞行状态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修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发总体室主任符菊梅说,激光惯组平台借助于陀螺等敏感器判断火箭的飞行姿态,并利用数字化方程模式计算出如何进行较正等。卫星导航修正装置接收火箭的外测信息,并弥补可能出现的内测设备系统误差。“相当于为火箭精确飞行加了一个双保险”。
对发射场区气象信息的精确预报为“零窗口”发射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中心对40年来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比对,对8000米到12000米的高空风进行精确预测,建设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实施场区逐时逐段精细化预报,把数值预报从5公里范围缩短到3公里,气温预报误差不超过1摄氏度。”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高级工程师江晓华说,通过对气象因素的精细化预报,确保了“零窗口”得以成功实施。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实现‘零窗口’发射的重要前提。”赵民说,发射中心提出了组织指挥零失误、技术操作零差错、设备设施零故障、任务软件零缺陷、判读对比零遗漏、完成任务高质量的“五零一高”目标,形成涵盖任务管理、人员场所管理、技术安全管理、装备维护管理等主要领域、体制健全的现代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精细化管理向基层、向末端、向岗位落实。
此外,为满足嫦娥三号任务需求,测发系统先后完成光纤中继系统适应性改造等7项升级,完成了场区空调联试、供电、行吊等19项例行试验。测控系统增加了西昌指控大厅图像增强系统。通信系统完成了电视监视系统建设。
“可以说,‘零窗口’的实现真正体现了嫦娥工程各系统间密切协同,特别是发射场整体发射能力和各分系统设备设施的可靠性。”赵民说。(记者王经国、李宣良)
专题:嫦娥三号发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