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产能过剩待化解 调整结构任务重

2013年12月11日 09:10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中国经济,更应直面“三期”叠加背景下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重工业驱动依然明显、服务业发展动力有待增强等问题,经济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

  今年以来,我国应收账款累计值保持平稳增长,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10月份的增幅还较上月出现小幅反弹。同时,我国产成品保持增长态势,10月份同比增速更创下了近4个月来的新高。截至三季度末,959家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存货余额总计1.14万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了6%,比2009年末增长了61%。

  应收账款、产成品、存货等一系列指标的波动表明,当前我国工业经济的市场需求仍有待回升,更说明必须进一步正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形成的巨大压力。有关专家表示,如果市场需求不足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工业品通货紧缩现象可能进一步延续,行业利润分化也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利润下降、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

  国务院10月份发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显示,2012年,我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利用率仅为72%、73.7%、71.9%、73.1%和75%,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产能严重过剩,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当前,我国正处于去库存和去产能的叠加期,库存水平稍有下降,过剩产能可能很快就对市场库存形成回补,从而对企业去库存化的积极性形成打击,使其过程变得更加缓慢而艰难。长远看,这非常不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在产能过剩的压力短期内尚难得到根本性化解的情况下,去库存和去产能交织叠加,将成为干扰经济增长的“紧箍咒”。

  同时,我国工业发展中重工业驱动依然明显。目前工业经济的回暖动力主要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房地产市场活跃等因素,换言之,投资类行业增速的加快带动了工业增长的回暖。

  根据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监测,三季度,在部分消费品行业景气度下降的同时,水泥、钢铁、电力行业景气度分别较上季度上升0.2点、0.3点、0.3点。水泥、钢铁、电力、煤炭、石油等行业生产增速有所加快;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盈利状况较上季度明显改善,电力行业利润增速处于较高水平。

  “两高”行业的过快增长,将加大节能减排压力,加剧产能过剩矛盾。在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的双重约束下,以传统重工业为主角的工业经济增长未必可持续。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因钢铁、化工、水泥、有色等重工业增长对工业增速回升发挥了主要作用而忽视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任务,而应直面转型压力,逐步改善工业经济的驱动模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能否把巨大的转型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关键要看工业经济的转型能否有力推进、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效、产能过剩能否有效化解。”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

  工业经济亟待转型,服务业增长动力也有待增强。11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但指数水平仍保持在56%,高于今年以来的平均水平,表明非制造业经营活动高位趋稳。但从细化指标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中,新订单和收费价格指数双双呈现回落。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尽管当前中国服务业部门仍然保持稳步扩张的增长速率,但扩张动力已经减弱。

  根据《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期末,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要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要提高4个百分点,并推动特大型城市形成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的大集团。

  专家认为,我国服务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大力推进服务业各项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新政策支持,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业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编辑:王安宁】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