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治理新思域:稳中求进背后的“三维一体”
2013年岁末年终,中国决策层充分把握“宏观政策要稳定、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三维一体的政策思路,使其形成推动改革的合力,引领中国经济在全球复苏“阴晴不定”中稳中有进。
亚洲开发银行11日发布报告,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从7.6%调高至7.7%。国家统计局本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全年增长实现7.5%的目标已无悬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将低于3.5%的调控目标,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提前实现。
回首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一度承压,财政收入负增长、银行间市场出现“钱荒”、出口下滑、经济增速连续放缓……诸多挑战面前,中国新领导层保持清醒判断,没有急于采取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而是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组合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7月底提出,下半年中国经济应遵循“宏观政策要稳定、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稳中求进”。
“稳”是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财政方面,不扩大赤字、压缩行政开支;保持货币政策的定力,不因经济下行放松银根,也不因复苏反弹而收紧流动性,充分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事实证明,下半年中国经济稳住了基本面。第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速比上季度反弹0.3个百分点,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稳中略升。屡创新高的10月份、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也表明中国经济开始走强。
平稳是主基调,平稳中有所进取,才能突破增长瓶颈。新一届领导人充分“放活微观”,不断推动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释放内需潜力,旨在形成真正的增长内生力量。
从取消下放330多项行政审批、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减免小微企业税收、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到建立上海自贸试验区……布鲁塞尔智库欧洲之友协会政策部主任沙达·伊斯兰认为,中国踏上了以市场为主导的深层次经济改革之路,为破解经济转型之困提供强大动力。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项目主管白乐明(中文名)表示,过去几个月中国服务业增速已经超过了工业,是中国持续推进经济转型的积极信号。
在微观政策放活的引导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悄然发力。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网购出现爆发式增长;民间投资增速止跌回稳,国内消费市场稳中有升。
与此同时,“社会政策托底”直指民生保障。中国政府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为准则,防范和补救市场失灵,为民生兜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倾斜;棚户区改造将超过300万户……
“经济增长要有‘底线思维’,通过财政、税收、社会保障体系等改善民生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意义所在,”亚洲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告诉记者。
受访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稳定宏观、放活微观、社会兜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它们相互支撑,协调统筹,最终将形成改革合力。“宏观稳定为改革营造平稳的经济环境;放活微观是推进改革前行的动力,而保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庄健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员研究员杨斌认为,宏观需要在微观层面得到落实,宏观稳定则必须有坚实的微观基础,而它们最终是要服务社会,使社会各阶层分享改革红利。(记者 曹筱凡 刘云非 参与记者:樊宇、曾德金、徐烨、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