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解读:习近平4篇署名文章说了啥?(图)
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晚报》发表署名文章。
3月29日,在对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欧盟总部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晚报》发表题为《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的署名文章。在此次的访欧行程中,习近平主席已经在欧洲媒体上发表了4篇署名文章。专家认为,这打破了中国国家主席出访的习惯做法,可以说是又一次外交创新。
访问比利时行程
3月31日-4月1日
赴布鲁塞尔访问欧盟总部,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将接待习近平主席,双方将签署经贸、科技、电信、教育等合作文件。
4月1日
习近平主席将在比利时西北部城市布鲁日的欧洲学院发表关于中欧关系的演讲,该学院也是欧盟公务人员的培训地。
3月29日 在对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欧盟总部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晚报》发表题为《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的署名文章。
比利时《晚报》是比利时的一份法语日报,创刊于1887年,是比利时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
摘 要
《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
我曾看到两个故事:有位比利时人,从2004年起,一直在中国西南边陲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咖啡豆脱贫致富。有位中国人,1990年来到比利时,用高超的医术,让众多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让我感受到中欧友谊和合作的强大力量。
比利时是欧盟总部所在地,被称为“欧洲心脏”。“心脏”脉动越有力,就越能为中欧合作输入更多血液。
3月28日 在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题为《中德携手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的署名文章。
《法兰克福汇报》是德国的一份全国性日报,创刊于1949年,发行量超过35万份,是德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报纸。
摘 要
《中德携手合作造福中欧和世界》
5年前,我曾经访问德国。那时,欧洲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阴霾之下,欧债问题初露端倪,唱衰欧洲之声甚嚣尘上。中国毫不迟疑选择同德国和欧洲加强合作,共克时艰,始终对欧元保持信心,一如既往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
5年后的今天,欧债问题趋于缓解,欧元依然坚挺,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新进展。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锚”,正引领欧洲加快复苏步伐。
3月25日 在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题为《特殊的朋友 共赢的伙伴》。
《费加罗报》创刊于1825年,是法国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摘 要
《特殊的朋友 共赢的伙伴》
50年前,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政治勇气,推动中法两个伟大国家实现握手,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典范,对国际战略格局产生的重大深远影响延续至今。
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达成新的重要共识。
3月23日 在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题为《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的署名文章。
《新鹿特丹商业报》是荷兰最有影响力的日报之一,日均发行量21.8万份,位居荷兰第四。
摘 要
《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
我这次访欧是为和平而来。中国有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当前世界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和平。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样,既要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肩负规划核安全进程未来蓝图的历史使命。保障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有效应对核恐怖主义威胁,不仅事关各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
【看点1】
刊发署名文章是外交创新
当地时间3月23日,在对荷兰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发表题为《打开欧洲之门 携手共创繁荣》的署名文章。
这样的安排令外交界人士眼前为之一亮。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驻新西兰前大使陈明明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在他的印象中,这种做法此前很少。
据陈明明介绍,出访发表署名文章是一种国际上常见的做法,此前中国总理和副总理出访,经常在到访国的报刊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国家主席出访的时候,习惯做法是接受到访国媒体联合采访。“习近平主席采取在访问国报刊上发表署名文章,这是一种创新。”他说。
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主席的语言风格朴实,用拉家常一般的话语来开头:“3月22日,我飞赴荷兰,展开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以来对欧洲的首次正式访问”。
【看点2】
文章中谈及出访行程
随后几天,人们发现,每到一个地方,习近平主席都会在当地媒体上发表一篇署名文章。
随后的文章发表在法国《费加罗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和比利时《晚报》上面。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四篇稿件的中文字数都差不多,在1750字左右。几乎每一篇都是用大白话来开头,增添亲切感。
比如在比利时《晚报》上发表文章的开头讲了一个故事“我曾看到两个故事:有位比利时人,从2004年起,一直在中国西南边陲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咖啡豆脱贫致富。有位中国人,1990年来到比利时,用高超的医术,让众多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
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上的文章开头则直接说“我很高兴在万物复苏的早春时节再次来到德国”。
在大多数文章中,习近平主席都会对自己的行程进行提前的预报。
在荷兰《新鹿特丹商业报》的文章中,习近平主席谈到了在荷兰海牙举行的核安全峰会。如果足够细心,还能够从文章中提前窥见一些访问的成果。在比利时媒体发表的文章中,习近平主席表示自己“将对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欧盟总部”。
【看点3】
“三中全会”成热词
在法国《费加罗报》的文章中,习近平主席称“在3天的访问中,我将同奥朗德总统等法国领导人充分交换意见,并将共同发表新的联合声明和中长期合作规划”。有专家分析称,这份中长期规划是很重要的一份文件,此前中国很少与他国签订。
四篇文章的结构各有侧重,比如荷兰媒体上除了中荷关系,也用很大篇幅讲到中国和欧洲的关系。
在《费加罗报》的文章中,文笔仿佛有了法兰西浪漫的情怀,紧扣中法建交50周年,用大段的排比句,阐明了中法关系50年的风雨之路。文章中多次引经据典谈到了中法关系,用“五十而知天命”形容中法关系50年的风风雨雨。
在德国媒体的文章中,绝大部分篇幅是在讲中德合作,特别使用了很多数字来佐证,比如“有8200多家德国企业在华安家落户,超过2000家中国企业在德国站稳脚跟”等。
值得注意的是,“三中全会”这个词在其中两篇文章中都有体现,而且还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在习近平访问欧洲的几次演讲中,也同样提到了“三中全会”。欧洲问题专家称,这是因为西方国家非常关注中国今后如何改革和发展。目前中国未来改革的蓝图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国主动宣讲,是要告诉西方国家中国将往哪里走。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储信艳 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