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中国提升全球竞争力核心是成功转型
今日社评
导读:中国要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唯有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转型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但我们不应为短期的困难所烦扰,而应更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2014—2015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最新排名已升至全球第28位,在与中国发展水平差别不大的“金砖五国”中,中国的排名已大幅领先于其他成员。
《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竞争力排名依据是“全球竞争力指数”(CCI),该指数由世界经济论坛在2004年推出,从制度创新、宏观经济环境、商品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等多个方面,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状况。二战结束后近70年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全球市场资源的争夺,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的推动下,今天的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循环体系,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运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李克强总理9月9日在天津达沃斯论坛上与中外企业家对话时透露,中国在去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近30%。
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这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全球竞争力的提高。回顾中国在近30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主要的动力就在于通过改革开放,释放了计划经济时期被严重束缚的市场活力。但是,中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世界经济论坛开列的12个指标中,中国有多个方面仍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比如中国市场的技术就绪度排名第83位,中国的高等教育也排名第65位。此外,《全球竞争力报告》还指出中国商业环境中的一些问题,包括企业融资困难、税收规则陈旧、基础设施落后和繁琐复杂的行政审批。应该说,论坛指出的这些问题是客观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它们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变,中国要继续提升全球竞争力排名,将面临不小的困难。
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结构之所以会拖累发展,主要症结还是在于改革的滞后。近一二十年来,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经济增长对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产生了越来越强的依赖。中国能够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30%的贡献率,正是这种“中国模式”打下的基础。然而,这种由政府主导推动的增长,强化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控制,遏制了市场活力,也遏制了市场创新。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了特有的“人口红利”,缺乏技术创新,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尤其是在出口贸易中更多地靠数量取胜,以致经常在国际市场上发生贸易摩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理应在全球经济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是要在全球经济增长中作出自己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要在技术创新中占有优势地位。从目前来看,这却是中国的薄弱环节。中国要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唯有继续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改变经济运行过度依赖政府主导的局面。目前,中国政府正积极推行简政放权,大幅取消束缚市场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以向市场释放活力。尽管这种转型会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压力,但我们不应为短期的困难所烦扰,而应更着眼于长远的发展,为未来经济平稳运行打下可靠的制度基础。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很多国家包括美欧等发达的市场经济体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近几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也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中国最大的挑战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压力大于发达国家,只要这方面的改革能够取得成功,推动民营经济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更多作用,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排名仍有可观的上升空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可以期待,由改革激发出来的市场活力,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报特约评论员)
专题: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