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代会举行专题审议 5大议题代表争相建言
“我要发言”,在人代会专题审议会上,代表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议题1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扶持创新:“秀肌肉”,更“练内功”
【声音】上海应打造“科技创新梦工厂”
如何把散落的科技创新潜力集聚起来形成“全球影响力”?刘中民代表提出,目前上海的科技创新多处于“小作坊”状态,要向新目标迈进,应打造“科技创新梦工厂”。“你带着idea(想法)进来,带着成果出去,你只要出主意、做分析、写论文、出成果。这个过程中不要你去买试剂,这应该由公共服务平台帮你做。”
沈伟国代表也表示,上海应为创新主体提供成熟的孵化平台。他呼吁加快“上海创业投资基金集聚地”的规划和建设。他举例,硅谷短短一条街上,集聚了美国一半的风险投资公司,百度的李彦宏就是在那里拿到了第一笔创投资金。而在上海周边,苏州工业区已成立创投中心,集聚了50余家创投机构;北京中关村也在规划创业投资集聚区。“上海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具有400多家创业投资机构,管理600多亿的创业投资资金。规划建设好上海创业投资集聚地,能更好地形成创投集聚效应和互动促进效应。”
丁奎岭代表归纳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建设标准:第一是产业项目,第二是学科人才,第三是支持平台,第四是科创环境。在他看来,看得见的项目、平台好做,看不见的人才、环境就考验政府的耐心和持久性。“政府在决策的时候,要把‘秀肌肉’和‘练内功’结合好。”丁奎岭打比方说,上海需要像“秀肌肉”那样推出有世界知名度的大项目、大平台,但对长远来说,练好人才培育、环境塑造这一“内功”更加重要,这些恰恰是目前上海的薄弱环节。
“为什么现在上海活力不足?”许丽萍代表直言,与垄断性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受到的激励还远未达到理想状况,甚至面临“不公平待遇”。
姚薇代表也提出,由于并未做到资源扶持上的一视同仁,对不少中小型创新企业而言,政府的不少支持政策“并不能算是干货”。
【回应】今年建设三类创新型功能平台
市科委主任寿子琪:今年上海将着力建设三类创新型功能平台:一是研发类平台,包括在张江国家自主创新中心实践区打造研发类公众平台;二是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新型研发组织;三是促进成果转移、科技金融等非研发类平台。上海要加快形成与国际惯例相结合的人才制度,探索更加开放、柔性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幅度提升上海国际化人才的比例; 同时将促进创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避免行政化管理约束科研人才。下一步上海将深化评价机制改革,鼓励人才在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流动,并破除相应的体制瓶颈。
市发改委副主任张素心:上海将探索建立更加开放、便捷的新机制,放宽对研发设备、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跨境流动限制;完善金融支撑,特别是探索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更多给予科技型小微企业普惠政策。(本报记者 朱珉迕)
议题2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国际大都市:要“里子”,也要“面子”
【声音】编制未来规划能否多些深思?
“发生一个大的问题,回头看可能有100种隐患。我们要反思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务求更加精细化。”李韶平代表认为,城市安全管理应体系化,这是现在城市有序运行的基础和保障。强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例如大客流管理,应从交通规则管理,人口聚集安全监控、预警、疏导等,形成一个体系化的规则,各部门之间信息确保通畅。对城市总体规划,应以人口规模作为基础。作为一个人口高度密集且处于发展中的超大型城市,对人口的总量要有一个科学、充分、客观的要求,避免几年以后,规划与实际脱节情况发生。
“做未来25年的规划时,能不能花点时间总结一下过去发展的不足?”於世成代表说,轨交6号线开通后,才发现小车厢满足不了需求;16号线开通就限流,才说这是“旅游线路”。我们用一两年时间,要编制未来25年的规划,职能部门应该认真总结过去在规划编制、城市建设中的不足和教训,把问题想得更清楚。
“城市轨道交通这样的公共安全领域,慎用新技术。”郭其一代表认为,轨交等公共领域不同于信息行业和经济行业,对技术要求“可靠、安全、高效率”,以及合理的全寿命成本。科学规划应采用成熟的技术手段,缓解风险。此外,还应加强风险分析,列出完整的风险清单,把所有可能的运行风险都要弄清楚,进行持续的风险排查,管控和消除潜在危险。
“国际大都市,不光要有‘里子’,也要有‘面子’。”陈丹燕代表说,2040年时上海要成为一个国际大都市,没有足够丰富的文化资源、公共空间是不行的。国际大都市需要城市地标性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不光是休闲、购物场所,也有精神生活的展示和城市历史文脉的展示。规划中应该寻找这些在上海历史文化中有特别意义的地标性空间。
“一座失去历史记忆的城市,是一座没有生命力的城市,也是一座没有历史文明的城市。”伍江代表提出,上海的发展须守住一些“底线”:土地资源必须成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不可触碰的底线,还应成为具体的城市建设项目的红线;要守住城市宜居生态底线,新一轮规划必须确保生态用地规模; 还要守住城市的历史文化底线,这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所在。
【回应】新一轮规划将恪守“以人为本”
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局长庄少勤:上海新一轮规划将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发展理念,贯穿于新一轮城镇规划的各方面。新一轮总体规划,强化底线约束,把促进城市运行安全和城市活力作为底线。
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2015年上海交通安全形势严峻,运行安全、设施安全、工程建设安全都面临严峻考验。上海要特别重视大客流的交通保障,加强预警监测,一旦形成大客流,及时启动预案响应,加强应急疏导; 完善轨道交通、省际客运站、铁路客运站、人群密集场所的疏散标志设计,引导客流紧急疏散,有效防止大客流的人员对冲。(本报记者 简工博)
议题3
深化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
改制重组:防“摊大饼”,防行业垄断
【声音】公益类国企不要“光顾着挣钱”
朱德才代表指出,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虽然正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但始终存在人员缺位的问题,员工还存有为谁干的困惑。如果将企业的长期发展与管理团队、员工个人的发展有机结合,就能大大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共同体。
在吴荷生代表看来,因为辖区管理的模式,各区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方面,资源盘整的空间非常有限,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产权不明晰和转制后资产不清的问题。如果不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会使国资国企改革陷入内循环、低效。建议释放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和核心业务,放在全市的国资国企深化推动层面予以支持,让它们走出去。
张春景代表说,群众期盼竞争类的国企通过改革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给国家多纳点税,用到老百姓身上; 期盼公益类的国企通过改革,能给老百姓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比如供水、供电、出行等开门几件事,希望这些企业不要光顾着挣钱,应该以社会效益为主,为老百姓服务即使是亏了,政府可以补贴一点,而不是随随便便涨价。
石小强代表认为,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防止摊饼求大,防止行业垄断。政府在企业并购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凝聚企业合力,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与公司的治理制度等。
“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合作方该选谁?”颜祖旺代表说,“我的观点是不要只认钱不认人,要认人也要认钱。要防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企有一部分股权转让出来,变成有钱人的俱乐部,或者变成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跳板,造成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靠拢,扩大贫富分化。”
【回应】推动改革转制创新转型双驱动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国资委主任徐逸波:今年国资国企改革要努力破解影响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些瓶颈,建立长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全覆盖地实行国有企业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国企改革转制、创新转型的双轮驱动,为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作用。(本报记者 王海燕)
议题4
大力促进医养结合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解决养老难:推进医养结合
【声音】有些老人护理院成为“啃老院”
柏万青代表说,这几年,我去过300多家养老院和护理院,有些护理院已成为“啃老院”。每个床位有护工,费用都可以纳入医保,有的老人一住20年,家庭赡养的责任全让社会承担了,这其实是对公共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建议少建护理院,多建养老院,尤其要多建有医保的养老院。
李国君代表认为,公立养老院一床难求,而私立养老院吃不饱。这是因为,双方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公立医院有财政补贴。
“建议建立统一的一站式入驻受理平台。”许利代表建议,充分利用各地区行政事务中心或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等平台,对有进养老院愿望的老年人,做好入住身体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类推介,进入不同的公益性养老机构。
“要鼓励年轻人投身养老事业。”康青代表说。跟上海目前对养老服务的硬件建设相比,养老服务体系的软件建设方面,特别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显得滞后。目前上海共有660所养老机构,这些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大多数都是下岗再就业的“40、50”,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培训,文化程度也普遍很低。建议相关机构加大力度培养养老服务和管理人员。
【回应】进一步完善老人照护需求评估
市民政局局长施小琳:医养结合工作是当前养老工作中呼声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其中涉及资源整合、政策协调、机制联动等各个方面,需要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推进。我们正在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市场及家庭的职责与义务,强调家庭赡养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与市场在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中的责任边界;首次提出构建以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等制度为核心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在原有低保制度基础上,增加因病支出型贫困生活救助、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综合帮扶等有关规定。
市卫计委主任沈晓初:目前,老年人群护理服务的供给分散在老年护理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居家等领域。我们制定了老年护理床位增量政策,2014年全市有1031张治疗床位转型为老年护理床位。上海正在推广家庭医生服务制度,为签约老年人开展健康评估,设置家庭病床开展居家护理服务。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同时加快老年护理员的培训。(本报记者 栾吟之)
议题5
推进本市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均衡化发展:需“立法先行”
【声音】郊区农村仍是优质人才“洼地”
施连规代表建议,全市各级领导要破除观念窠臼,从区域均衡发展入手,提高郊区(县)政府抓好基本服务保障的动力和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基本服务差距。另外,目前中心区和郊区在财税结算分配上有很大不均等,公共财政应均等化。
金银淑代表认为,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应立法先行。“可从编制农村三资监管条例入手,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规范走法治化道路。另外,本市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规定散落在动物检验检疫等各种法规条例之中,并不统一,建议制定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地方性法规。”
还有一些代表反映郊区农村人才流失问题。樊汉彬代表称,不少农村地区仍然是优质人才的“洼地”,一些人才资源和服务“看得见、摸不到”,建议政府加大对郊区优质教师、医生等人才的激励政策,给郊区人才提供一定的服务津贴。
【回应】优质资源配置郊区促整体发展
市教委主任苏明: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到郊区,在提升郊区教育质量的同时,更大的意义在于带动整体区域的发展。今后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尤其是提升郊区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市卫计委副主任肖泽萍:市郊三级医院“5+3+1”工程正稳步推进落实。目前,本市针对乡村医生有定向培养计划,同时通过基于人口数量的整体布局规划,各区县都将建立起科学的妇幼保健、疾控、计划生育、老年护理等体系。
市农委主任孙雷:金银淑代表关于立法的建议非常好,市农委也很重视这个问题。本市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方面国家立法相对滞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同于公司法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立法的核心问题是要承认它的法人地位。地方立法无法解决此问题,但目前国家层面已明确表态支持这项工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立法,主要难点在于上海70%左右的农产品来自外地或国外,这些农产品需农业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管理。这方面的立法已被列入今年的立法调研目录。(本报记者 茅冠隽)
专题:2015年地方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