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宁德严查干部私房看习近平治国理念(2)
在闽东沿海县市,有很多“连家船民”,指几代人靠打渔、拾贝为生,且长年居住在简陋小船内的人们。不少甚至连渔船都没有了的船民,只好栖身在岸边用破船骨或长竹竿和塑料膜搭盖起来的棚屋。
1999年4月,分管农村扶贫攻坚工作的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猫腰钻进船民的居所,发现里面没有电,没有水,阴冷潮湿,全部的家当就是一口铁锅、一张竹床和一床破棉絮。他动情了。“决不能让船民再漂泊下去!决不能把贫困带进21世纪!”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做出这样的郑重承诺,要彻底结束“连家船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历史。
沿海各县市签订责任状,全力攻坚,务必在国庆前帮助所有船民全部上岸定居!人民日报2000年12月4日刊出通讯《“告别千年海上漂”》,记述已是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来到船民上岸后的红砖小楼新居,径直走进厨房,掀开餐桌上的塑料网罩,看看他们吃剩下的东西,再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地倾注到水箱里,角落里放的是液化气罐和冰箱。观察之细致,与某些习惯于在市场经济高楼大厦、灯红酒绿中周旋的官员形成鲜明对照。他指示:不仅要让连家船民住得下,还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使他们稳得住、富起来,下次再来我要检查。
在福州市委书记任上,习近平让市委大院亮出“马上就办”4个大字,表明打造效能政府的决心。人民日报1995年1月发表系列通讯《福州有福——从闽江口金三角看福州》,感叹这座古老的城市有一大批“善驾经济快车的跨世纪的年轻决策者和实干家”。41岁的习书记解释说:“‘马上就办’不光是对工作效率的要求,也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人们审慎地作出最快反应的敏感。每个人都有这种敏感,福州的事业才会保持年轻。”
福州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习近平在福州工作的一个着力点。人民日报名记者孟晓云1994年1月29日的通讯《福州,让我们重新认识你》写道:市委书记挂帅,成立外商投资领导小组,提供透明、高效率的服务,“福州市委、市府的开明和开放本身就是福州市投资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年有人担心外商从中国获利,“肥水流外人田”,习近平清醒地提出:“在竞争激烈、投资的选择权在外商手里的情况下,更要善于先予后取。让利并非把根本利益让掉,让利是手段,获利是目的,目前让利是为了长远获利。”
习近平1992年春天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看到一篇来自海外的留学生征文《啊!鼓岭》,提到美国人加德纳夫妇对中国一个叫鼓岭的地方充满眷念与向往,渴望故地重游。习近平当即邀请加德纳夫人伊丽莎白到福州访问,亲自会见,安排她走访丈夫在世时念念不忘的鼓岭。
鼓岭在福州鼓山之北,气候宜人,西方传教士1886年发现鼓岭这一避暑胜地,福州最早的西式俱乐部诞生于此。福州市顺势提出“让鼓岭成为有福之州的新名片”,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12年2月,已是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期间,讲述了福州“鼓岭故事”,表明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决心。
见微知著,人民日报对习近平在福建工作17年间的新闻报道,勾勒出这位未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不平凡的眼界、气度和魄力。(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党报旧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