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代表看民族宗教差异: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 (记者 董冠洋 白少波)“我们那里各民族小孩相处得都好和谐,娃娃都是一口佤语,大家都说快被‘佤族化’了!”佤族人大代表、云南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国门小学教师鲍红艺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爽朗地笑称。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4日进入倒计时,各少数民族代表带着本民族的期待齐聚北京。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白族代表、云南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赵立雄这样评价云南各民族的差异与融合。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就有25种,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
“现在我们云南各民族一起工作、生活、通婚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赵立雄介绍,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是各民族混合,从小培养孩子互相尊重、了解、包容。
在壮族代表、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经济研究室主任杨宗亮看来,云南各民族嵌入式的社会结构,源于高山、平坝、河谷民族的立体分布与相互依存,民族间经济落差不大,只是地域差异。
“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其他民族的帮助和文化给养”,藏族代表、西藏拉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洛桑旦巴对记者强调,“狭隘的民族观是有害的”。
对于民族宗教的差异,各民族人士有融洽相处的妙招。“文艺下乡不仅活跃了农村的生活气息,也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群众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买买提依布热依木·买买提明说,新疆农村地区民众非常喜欢文艺下乡活动,只要文化站派民间艺人来村里演出,村里人就会和演员们一起打手鼓、一起唱歌跳舞。
除了文化相融,赵立雄也向记者介绍,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经验之一是依靠制度,比如建立民族矛盾隐患纠纷排查机制,“在州、县、乡、村层层关注,把分歧解决在基层、萌芽状态”;以及民族团结目标考核奖惩责任制,设定了确保不发生涉民族因素的大型群体性事件等定性和定量指标,与官员政绩、奖惩、任用挂钩,层层明确责任。(完)
专题:2015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