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聚焦两会:让法治筑牢社会共识的基座

2015年03月10日 09:4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

  热议立法法修订,建言司法体制改革,关注法治政府建设,畅谈反腐败立法……如果以全国两会为窗口来观察中国民主政治,“法治”无疑是今年的关键词之一。

  “法治”一词在两会内外、全国上下引来广泛关注、激起强烈共鸣,折射出中国“法治时间”进入新阶段。从治国理政宏观层面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按下依法治国“快进键”,标定法治中国建设里程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成为“发展总纲”中的重要一环。从改革发展具体实践看,无论是巡回法庭的试点,还是“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无论是废除劳教制度,还是防止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案件,法治建设的一系列举措都让人充满期待、充满信心。也正因此,在推进法治、厉行法治上,形成了当前最广泛、最牢固的共识。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在经济领域是计划向市场的转轨,在政治领域则是人治向法治的转型。回首过往,中国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正是法治共识逐渐形成的过程。全国两会的固定化、规范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文革”结束,每年一次全国两会纳入制度化轨道;1989年,全国人大议事规程规定会议期间举行新闻发布会;2013年,人大代表选举实现“城乡平权”……越来越多法案在这一场合通过,越来越多诉求在这一平台表达,越来越多监督在这一窗口进行。在政治运行中,法治成为一种基本的规范、一个基本的框架。

  对于当前中国,法治的“工具意义”不言而喻。协调利益、定分止争,大到国体政体,小到合同文书,莫不需要法律来规范。除此之外,法律更有超越一时一事的“价值意义”。反对专车软件是不是就可以去上街堵路?支持网络大V是不是就可以无视违法行为?对于类似问题,法治不仅提供了解决手段,更提供了解决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也正包含着尊重共同规则、尊重他人权利、尊重公共利益的法治价值。

  的确,如果说经济发展解决的是器物现代化的问题,那么法治建设指向的则是制度的现代化。对于一个社会,制度的作用不仅是限制,更是导向。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法治有着最大的正当性、最广的普适性。让利益纠葛、思想纷争、观点碰撞都在法治的标尺下得到解析,可以最大程度避免陷入自话自说的零和博弈,最大程度防止撕裂协调利益的基础、公共讨论的共识。

  有人说,现代国家首先是一个“制度共同体”。因为奉共同之理、守共同之法,一个社会有了统一性、均质性,人们被纳入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行为理念,为“国家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在法治的作用下,个人更变身为“公民”,拥有了共同的政治身份。从这个角度看,“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国指向的不仅是治国理政,更是在建立一整套成熟、定型制度的基础上,筑牢社会意识的底座,搭建起当代中国的命运共同体。

  两会的声音,形成法治的共鸣。期待这样的共鸣,鼓荡起法治中国建设的风帆,助推“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开阔的水域。(张铁)

【编辑:朱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