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中国民众创造力
一年一度的两会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盛会,也是外国专家学者感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认为,在全球经济发展低迷之时,中国自身将如何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引发世界关注。他同时认为,伴随着新的产业革命来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将极大释放中国民众潜在的创造力。
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首席代表艾德维
新华网:中国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您最关注中国今年两会上的哪些议题?
艾德维:今年两会的召开正值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世界经济如何复苏?中国又如何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全世界都在期待中国的回答。因此,不仅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中国进一步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计划也肯定吸引许多人的关注。
新华网:今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居于首位。国际舆论认为,创新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您认为未来5年,中国的创新发展该从何处发力?
艾德维: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董事长施瓦布教授认为,我们正站在新产业革命的门槛前。此次新产业革命以移动互联、人工智能、新一代机器人、3D打印、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等所涌现的新技术的相互汇合为特征。此次新产业革命的规模、速度和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将是史无前例的。
我注意到,中国领导层不仅已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而且还考虑到如何融入这股潮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就是通过技术驱动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重要范例。
除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之外,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正在逐渐改变中国的零售业、健康、金融、交通和房地产等产业的形态,例如“互联网+”催生了许多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国内和世界各地蓬勃发展。
当前,中国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极大地释放了中国民众潜在的创造力,也必将再次证明人才,而非资本,才是21世纪创新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中国政府出台的绿卡政策和人才引进项目,吸引了外国专家来中国工作和经商,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
新华网: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备受世人瞩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GDP增速定格在6.9%。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一些国外舆论认为中国经济有可能“硬着陆”。对此,您怎么看?您又如何看待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艾德维:现在,中国由投资和出口导向型经济不断转变为消费和服务业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并处于“新常态”的关键阶段。鉴于这一转化过程的巨大规模和高速度,它的任何不确定性都会引发众人的注视。当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政府的决心和能力对于国家能否保持持续不断的增长变得愈加关键。
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风险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经济的主要风险依然是大量没有确定性的企业债务,中国政府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去解决这一问题。据我们观察,一方面,中央政府仍有许多政策工具去减缓金融冲击,并居于一种拥有相对充足外汇储备的比较良好的财政状况。另一方面,积极的经济政策必须出台,使新的资金注入效益良好的服务业领域和高端制造业,这些举措将获得较高的收益,也将加速中国经济不断向“新常态”转化。
新华网:自2012年首次阐释“中国梦”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各种国际场合反复阐释“亚太梦”、“非洲梦”、“拉美梦”、“世界梦”等,有力地传递了中国的发展理念。您如何看待这一理念?
艾德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并积极将自身与世界福祉的各个方面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我看来,决心成为一个强大开放的经济引擎,并承诺为本国13亿人口提供更好生活条件的国家本身就是对世界繁荣的巨大贡献。随着中国经济和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品牌出现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让越来越多的中低等收入的消费者共享经济合作的好处。
新华网: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已有3年了,您认为到目前为止,“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了哪些成就?您如何看待这一倡议的发展前景?
艾德维:中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使其他合作者们感到他们能够很好地实现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将构建起中国同其他国家合作共赢的平台。
我更感兴趣的是,中国公司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如何抓住机会去拓展其在海外的市场。毫无疑问,走出去对它们来说存在着巨大的挑战。过去几年,世界经济论坛举办了一系列中国公司走出去的实例研究。我们试图去了解新一代的中国公司在进行海外拓展业务时所面临的挑战。 (薛笔犁)
专题:2016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