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
中新网7月29日电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世界青年技能日”的批示中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实现转型升级。事实上,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匠者”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最初指木匠。如今,工业化早已取代了当初手工匠者的生产方式,那么,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怎样的工匠精神?现代企业又如何弘扬工匠精神呢?
7月26日,中新网媒体采访团走进天津康师傅,在一包方便面、一瓶水的诞生过程中,解读一家食品业巨头是如何通过对细节和品质的追求来践行现代“工匠精神”。
工匠品质: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首先表现在对于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随着生产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对很多事情不再追求细节完美,但在企业生产中,这种精益求精的“笨”精神,依然是现代工匠应有的精神。
正如康师傅去年上市的新品“爱鲜大餐”中的三块肉片,虽然只是配料之一,但康师傅为了让消费者有从口感到营养的良好体验,硬是投资3亿元建造了全国第一、世界最大的专业冷冻干燥工厂来确保肉片的品质。而“爱鲜大餐”这款产品本身,革新了面体和加工工艺、升级了口味和吃法并发明了新包装,在多项技术上都获得了突破性地创新,更是历经8年的研发才得以问世。
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还体现在,康师傅首创了圆形面饼,并且在面饼上做出一个凹槽,从而在运输过程中,有效规避包装破损。康师傅还首创折叠叉子,可以更好的确保料包不被叉子的齿尖划到,确保食品安全。为了解决了面桶烫手的问题,康师傅率先采用了中空隔热环保面桶。
不论是用小小酱包承载的舌尖文化、中国独有的折叠叉的便利、还是由方变圆的面饼形状革新、环保中空隔热纸桶的人性化设计,这背后凝聚着科学和技术的结晶,更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真实再现。
工匠态度:专注、坚持
对于产品质量的专注与坚持,亦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对于食品加工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康师傅在2016年5月成功加入了国际瓶装水协会(IBWA),74家加工厂现场水准均达到IBMA标准。IBWA官方对康师傅每个工厂执行90项审查,审查范围包括:工厂设备及环境、制造流程、管控机制、原水和成品品质之现场及书面审查。
据了解,康师傅旗下全部工厂(新建在建厂除外)都已取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并对原料、生产、产品进行严格把控,各种原料如生产用油及最终产品每年受检350万次,食安中心具备对1500多项风险危害物的检测能力,可针对各种潜在食安风险主动监测,以确保产品安全可控。
此外,康师傅还斥巨资引进了国际先进的QTOF质谱仪,对所有1100余种可能的农兽药残留和有机化学污染物进行定性扫描筛查分析,确保产品风险可控才准许上市。
可以说,对于产品品质和安全的专注和坚持,正是康师傅得以成为国内领先的食品巨头的安身立命之本,而这种专注与坚持,何尝不是现代化企业最可贵的工匠态度?
匠心独具:传承、创新
我们常常用“独具匠心”来形容一件产品或作品的创造性、独特性。我们企业生产者、技术研发者就是当代之“匠”,工匠精神还体现在要具有匠心,这种匠心具体到企业生产中,就是要具有创新精神。
仍以康师傅为例。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神、源远流长,康师傅方便面产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与创新,至今已推出超过240种口味来满足国人多样化的需求。
多年来,康师傅从事美食研究的神秘团队走遍了大江南北,品尝收集各地美食,聘请星级大厨专业指导,只为研究如何将不计其数的中华美食通过这样一碗小小的方便面带给消费者,让离乡背井的游子能够很便捷地就享受到家乡的味道。
最近康师傅更是以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95后的需求喜好为导向,研发出国内首创的胡椒口味高汤面——康师傅黑胡椒牛排面和白胡椒肉骨面,这样黑白配的辛力组合给消费者的味蕾带来全新的享受。
可见,工匠精神并非高大上的概念,工匠就是“手艺人”,如康师傅做面,若始终以做给家人吃的“ 良心”和“手艺”来做,这小小一碗面便成了人间美味。事实上所有企业都是如此,中国制造要成功转型升级,本土品牌要赢得消费者长久青睐领跑世界,心无旁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致胜法宝。
专题:中国梦 大国工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