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沿线脱贫攻坚战:长征精神激励扶贫干部
专题报道:长征沿线脱贫攻坚战
编者按: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把目光投向长征沿线。新中国成立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征沿线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一些地方的发展还是比较滞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长征沿线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中央对此也十分重视,在共同的扶持政策之外,中办、国办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而革命老区有不少就在长征沿线。这是一场巨大的考验,需要中央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更需要沿线干群发扬长征精神,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同心协力,脱贫跑出“加速度”
■ 半月谈记者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中央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直属部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踏上战略转移的征途,开始了著名的长征。其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等红军部队和机关也开始战略转移,三大红军主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极其罕见。凭借着坚定的信仰、不屈的斗志,红军克服千难万险,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用足迹刻写下一部“无与伦比的现代史诗”。
伟大长征磨炼出一支意志坚定、越战越强的队伍,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这一过程中,长征沿线人民群众作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下,长征沿线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影响,长征沿线一些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脱贫攻坚任务相当艰巨。
据统计,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翻越山脉18座,其中5座终年积雪,主要山脉有罗霄山脉、六盘山、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岷山以及横断山脉等。长期以来,这些地区山高路险、基础设施薄弱、地质灾害易发多发,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其一直处于发展弱势地位。同时,长征沿线地区不少处于省级行政区的交界处,远离经济文化中心,辐射带动比较困难。
面对这一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对包括长征沿线革命老区在内的全国革命老区给予了特别支持。
今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对革命老区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破解区域发展瓶颈制约,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困难和问题,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在原川陕苏区核心区域设立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从多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此之前,国务院还发布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全国范围内脱贫攻坚掀起新高潮,长征沿线贫困地区也是如此。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在发达省市的对口援助下,在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下,长征沿线迎难而上、奋发努力,已踏上脱贫快车道。
江西省于都县,长征出发时的集结地。记者最近走进该县一个移民搬迁安置点古樟新村,60多岁的陈佛生说起搬家的事一脸高兴:“这次家搬得真值!”原来,陈佛生世代生活在罗坳镇古樟片区,那里自然条件恶劣,村子和外界的唯一通道,是一条近10公里的盘山陡路,崎岖难行。村民用土坯垒就的房子依山而建,每逢雨季,山体滑坡频发,夜里睡觉都提心吊胆。
“原地扶贫成本太高,难度太大,要斩断穷根,搬出大山是最好的选择。”于都县委书记蓝捷的一席话让陈佛生等村民动了心,政府接下来的安排更让他们放了心。古樟新村选址离县城很近,坐车不到15分钟,借着这个便利,陈佛生的儿子和儿媳到县城工业园区务工,一家人不仅搬了新家,还解决了生计问题。
在于都所在的赣南地区,像陈佛生这样通过移民搬迁实现脱贫的村民还有很多。从2016年开始,赣州市进一步加大力度,决定每年实现5万人移民搬迁,用3年时间完成15万贫困人口的搬迁脱贫。
实际上,长征沿线不少贫困地方居住条件都比较恶劣,移民搬迁是这些地区一项重要的扶贫举措。同时,在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下,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生态扶贫等也在加快推进。
云南省寻甸县,长征中红军抢渡金沙江战役的部署地。该县在2015年减贫11607人之后,还有建档立卡贫困村43个、贫困人口5171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面对艰巨的任务,寻甸县确定了2016年完成脱贫摘帽进度75%、2017年全面扫尾和巩固成果的“脱贫时间表”,让脱贫攻坚跑出“加速度”。
延安也定下了两个阶段的脱贫攻坚目标。第一阶段:2016年至2018年,消除贫困,实现整体脱贫。现行省级扶贫标准下9.88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83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第二阶段:2019年至2020年,做到扶持政策不减、工作力度不减、资金投入不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与寻甸、延安一样,记者近期走访不少长征沿线地区,干部群众谈得最多的就是扶贫,都在积极想办法找对策,都在苦干实干。他们表示,作为长征经过的地方,虽然条件差一点、基础弱一点,但脱贫攻坚的决心、战胜困难的勇气一点都不能少;在长征精神激励之下,在各方关心支持之下,他们一定能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与全国其他地方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特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 半月谈记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产业,是各地扶贫的第一要务。长征沿线地区也是如此。记者走访了解到,长征沿线许多地方通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激发出强大的发展活力,让许多贫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发展特色农业,增强“造血”能力
福建省宁化县曹坊镇村民冯玉平原本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妻子患病负债累累,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前几年老婆眼睛出了毛病,我外出打工赚医药费,还是欠了快4万元。家里住的仍是土房子,日子过得挺苦的。”冯玉平说。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2年。村里开始发展特色农业合作社,冯玉平闻讯回到老家,在合作社的帮助下,种上了12亩山药和8亩烤烟,年收入在8万元以上。这几年,冯玉平不仅把欠债还上了,家里还盖了栋新房子,贫困户的“帽子”也摘掉了。由于踏实努力,冯玉平还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现在的生活,我原来想都不敢想。”冯玉平说。
冯玉平不是个例,在长征沿线地区,像他一样因特色农业脱贫的农民还有很多。
“一亩脐橙一万块,脱贫致富来得快”,在江西瑞金市黄柏乡万亩脐橙基地内,牌子上两行红色大字在树丛掩映下十分醒目。站在被果实压弯的枝头下,43岁的果农邓主平满脸自豪地介绍:“我这20亩果园正值盛果期,一亩纯利能有七八千块。”
赣南脐橙已经在全国打响了品牌。以脐橙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也成为这片红色土地的脱贫利器。据了解,近年来赣州市通过发展脐橙产业,带动70余万人脱贫致富;通过发展油茶产业,13.5万贫困群众每人年均增收800多元。
与赣南脐橙一样打响品牌的还有宁夏枸杞。走进同心县河西镇同德移民新村,在村东头一望无垠的枸杞地里,1000多人一起劳作的场面蔚为壮观。一串串红玛瑙似的枸杞被轻摘入筐、过秤装车,运往全国各地。
同德移民新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马永伏介绍说:“我们引进大型农字号企业,通过科学种植、管理,在同德村这片远离污染的土地上生产出高品质枸杞。每年全体村民不仅能得到一笔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在枸杞种植基地就近打工挣钱,不少贫困群众因此脱贫致富。”
记者在长征沿线一些贫困地区采访发现,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脱贫方式:有的地方连片发展,做强做大地域品牌;有的地方因地制宜,搞“一村一品”,成效显著。这一方式,从根本上增强了贫困地区“造血”脱贫的能力。
依托生态优势,打造致富产业
贵州遵义市桐梓县娄山关镇杉坪村曾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超过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自2014年开始,杉坪村依托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出5000亩的“黔北花海”景区,同时建设了观光长廊、婚纱拍摄基地等配套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村民袁洪明曾在浙江的工地打工,一年收入两万多元,自从去年在村里开了一间农家乐,仅盛花期3个月他就收入了8万多元。目前,杉坪村乡村旅馆、农家乐已超过70家,全村人均年纯收入由发展乡村旅游前的4500元增加到2万元,从“贫困村”一跃成为“小康村”。
在宁夏六盘山地区的隆德县,良好的生态也帮助不少贫困群众圆了脱贫致富梦。隆德县现有林地74.8万亩,以此为基础,该县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和花卉等特色产业,种植苗木花卉3288亩、林下药材2万亩、林药间作9391亩,养殖林下生态鸡13.35万只。
在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一处半山腰,一片用铁丝网围起来的、草木茂盛的地方建起了3座鸡棚,许多散养的山黄鸡在松树下悠闲觅食。这里已经成立了新盛牧草合作社,社员柳宝军说,合作社由10户农户组成,养殖了8000只山黄鸡,大家挣的比种地多了不少。
与娄山关镇、陈靳乡一样,长征沿线许多地方都处于山区。随着全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这些地区的生态优势凸显,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在云南省寻甸县法祖屋村寻甸瑞驰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养殖场里,一群群山地鸡悠然自得,在树林里,在草丛中,或小憩,或觅食,不时有体格强健者飞上树枝,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美好。
养殖场负责人马礼娟介绍:“这里远离居民区,空气好,山地鸡不易患病,这样环境里长成的鸡,肉质紧且绵软,很受市场青睐,每公斤能卖到50元以上。”目前,合作社联合32户养殖户,为上百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收储周边村民的玉米秆作为青储饲料,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
在云南镇雄县乌峰街道小河村,镇雄益雄药业公司建成了5000亩中药材基地,种植黄精、牡丹、半夏和当归等中药材。目前,基地为贫困群众提供了180余个稳定的就业岗位,人均月收入1800元以上;通过土地流转还带动了380多户1300多人脱贫。
开掘长征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长征沿线地区最有特色、不可复制的资源正是长征资源。近年来,不少地方围绕这一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做大红色产业,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
今年8月,烈日下每天都有超过万名游客前往甘肃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参观。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委会主任杜永胜介绍,借助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地的优势,会宁较早开始了红色旅游的探索。目前,会宁的红色旅游已形成体系,会师楼、会师塔、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等景点,成为游客接受红色文化洗礼的重要场所。
快速发展的红色旅游产业,也让餐馆、农家乐等看到了商机,纷纷打出“红军饭”的招牌,为游客提供感受长征的新方式。“十二五”时期,会宁接待游客超过9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50亿元,一大批贫困群众脱贫。
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红色旅游同样如火如荼。“红色旅游的火车头带动了全镇经济增长。”古田镇副镇长谢林烽说,古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参观者达百万人次,镇上的餐饮店、零售店、旅馆有100多家,很多贫困群众由此实现了就业。
在湖南省通道县,红色旅游已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通道县以当年中央红军召开“通道会议”、形成“通道转兵”决议的恭城书院为核心,启动了通道红色文化景区建设,并参与联手打造“贵阳-凯里-镇远-黎平-通道-桂林”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红色旅游的发展给通道县的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县里受此启发,开始尝试“旅游+异地搬迁”的扶贫模式。通道县扶贫办主任吴永雄说,县里把偏远地区的贫困户直接迁到景区,这样他们就有更多工作机会,还可以做点小生意,脱贫更快。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长征沿线不少地方,红色旅游都成了扶贫的重要抓手。一些地方还不断丰富红色旅游内涵,除了观光游览,还推出红色剧目演出,成立红色艺术团,创作红色歌曲和情景剧等,不断做大做优红色旅游产品,使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作用。※
长征精神激励新时期扶贫干部
■ 半月谈记者
当年,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长征精神,让红军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今天,脱贫攻坚正处于关键时期,长征沿线基层干部不畏艰辛、无私奉献,带领沿线群众踏上脱贫攻坚的新征程,奏响了长征精神的时代强音。
一种信念:只要肯想肯干一定会摆脱贫困
广东省乐昌市五山镇是有名的毛竹之乡,有毛竹12万亩,年产毛竹180万条。长期以来,村民仅把竹子当竹材卖。“几年前听老人说,当年红军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竹子装水喝。”五山镇麻坑村党支部书记张求华说,这给他带来启发,寻思能否把酒盛在竹子里卖。
整整3年时间,张求华才摸索出竹筒酒的制作方法:首先用当地传统酿酒工艺制作出米酒,在地窖里储存一年之后,再注入在高山上正常生长的竹子内,半年后砍下竹子,取出含酒的部分包装出售。
2015年正式投产后,竹筒酒广受市场欢迎。“对农户而言,原本卖竹材单价是8~9元,现在租给毛竹专业合作社‘种酒’,每根竹子的收入多了10元,收入翻倍了。”张求华说,当年那么多革命将士不畏艰险、前赴后继,现在条件这么好,总有办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在长征精神的激励下,长征沿线贫困地区涌现出不少像张求华这样的干部,他们苦干巧干,千方百计带领农民奔小康。
甘肃省靖远县北湾镇中堡村村支书欧阳琪原来在外从事房地产生意,在村民们的请求下,他决定回村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从此,这个7000多人的大村有了主心骨,温室大棚、规模化养殖场在村里遍地开花。
近年来,欧阳琪又琢磨起了红色旅游。中堡村紧挨着的鱼龙山山脚下有几眼窑洞,当年红四方面军在中堡村休整,村民们让出来做了徐向前、李先念的办公室兼卧室,被村民保护至今。村民们经常讲起当年的故事,有的说我爷爷悄悄帮红军造船;有的说我二太爷一开始捐出了门板,最后连寿木都捐了……
这些都是很好的红色旅游题材。于是欧阳琪请设计院搞规划,将红色旅游与乡村休闲、观光农业、黄河风情相结合,配套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没钱,欧阳琪自掏腰包1000多万元,还不够,他到处“化缘”……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自己日子过好了,不能忘了邻里乡亲。”欧阳琪说,他坚信,只要肯想肯干,一定会带领大家摆脱贫困。
一种责任:让脱贫致富快点,再快点
今年56岁的宁夏同心县扶贫办主任马希丰,大多数时间穿梭于田间地头:扶贫搬迁有人舍不得离开故土,老马挨家挨户上门劝说;村民对分房抓阄有意见,老马扯着嗓子解释政策;移民迁到新家缺少生计,老马到处跑项目找资金……
马希丰不仅实干,还勤于思考,他每天在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记录干部扶贫、群众脱贫的喜与忧,总结反思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累计数百万字的扶贫随笔和近万张图片,展示了有温度、接地气的基层“扶贫观”。
他的观点在微信朋友圈展示后,常得到驻村干部、村支书的点赞。比如,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实干,靠谁实干?靠干部。但干部实干不是去给贫困户养牛养羊,而是要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引导贫困户有想法、选产业、学本领。
在长征沿线贫困地区,不少基层干部正是这样做的。湖南桂东县寨前镇80岁的黄义招老人说,现在村里除了扶贫工作队,还经常有上面的干部来,他们到各家各户串门,既宣讲扶贫政策,也为村民脱贫出谋划策,“还真有当年红六军团的样子,我们老百姓蛮喜欢。”
记者了解到,桂东县对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实行两个“全覆盖”结对帮扶;实行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责任包干,贫困村、贫困户不脱贫,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不撤队、结对帮扶人员不脱钩。
同样,在基础差、底子薄、脱贫攻坚难度大的江西赣南老区,众多从市里、县里来的“第一书记”不畏困难,辛勤耕耘。
江西省兴国县医保局副局长、驻社富乡双龙村“第一书记”朱长华驻村1年多来,起早贪黑,走村入户,为百姓排忧解难。尚有10个村小组手机网络信号不好,路桥老旧影响村里发展产业,仍有残疾人没有办理残疾证……在他随身携带的小本上,写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其一一“勾销”,是朱长华感觉最欣慰的事。“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老区群众脱贫致富,时间紧张,要快点,再快点。”朱长华说。
一种担当:同心接力 奋勇攻坚
2013年,国务院明确上海市对口帮扶贵州遵义,具体帮扶务川县的是上海市奉贤区。3年来,奉贤区派出的援黔干部给这个县带来了不小的变化。
今年7月,来自上海的首批援黔干部3年期满,“80后”奉贤区机关干部张匀主动请缨接棒,现担任务川县扶贫办副主任。
“我的父母都是知青,我在上海也曾做过一年驻村干部,对农村算是比较熟悉。”张匀说,可到务川后第一次下乡还是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我和县里同事们去考察一个招商引资项目,在崎岖的山路上步行了5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山上野生植物繁茂,大家身上多处被划伤。”
在张匀等援黔干部的努力下,目前上海仅对口帮扶务川县投入就达3900万元,援建项目22个,涉及中职教育、产业发展、健康医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6个已全部完工投用。“一个个项目从无到有,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们很有成就感,再忙、再累都值得。”张匀说。
组织发达地区支援贫困落后地区,是我国制度优势的一种体现。许多像张匀一样的干部,不仅给长征沿线贫困地区带来了资金、资源,还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和开阔的眼界。他们受到长征精神的洗礼,都自觉地把帮助长征沿线群众脱贫作为自己的使命。
2014年初春,由国家发改委、中央组织部牵头,39名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的年轻干部到赣州各县市区开展为期两年的挂职帮扶,从此,赣南振兴发展多了一支特殊的“国家队”。2016年第一批期满,第二批接力,这一约定将直至2020年。
“那段经历将永远镌刻在我的生命中。”在交通运输部的办公大楼里,路网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副主任俞卫江经常不自觉就点进了赣州市安远县的网站,他说,现在虽然有人接替他去了安远县,但只要安远群众还有没脱贫的,他就觉得自己的使命仍没完成。
中央近日强调,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必须采取系统的政策和措施。为落实这一精神,将会有更多发达地区干部奔赴长征沿线贫困地区,肩负使命,奋勇攻坚。※
长征标志性三地的扶贫对话
■ 半月谈记者
江西瑞金、贵州遵义、陕西延安,这三个地方,对长征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半月谈最近邀请三地的一些干部,就扶贫工作进行了对话。
主持人:不管是延安、遵义还是瑞金,扶贫任务都比较重。请大家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当前最有效的扶贫方式是什么?
薛占海(延安市委副书记):在延安,首要的扶贫措施,就是帮助贫困户“挪穷窝”。因为延安的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简称“两区一带”),这些地方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造成就地扶贫难度大、成本高、成效差,就算帮扶脱贫成功,返贫的几率也很大。因此,从2011年3月开始,延安在“两区一带”展开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
脱离了恶劣环境,还要给群众找到致富门路。为此,延安确定了“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措施。比如,残疾但智力较好的搬迁户,通过发挥其特长,引导创收;有养殖经验的搬迁户,引导其从事畜牧养殖;有传统手艺的,引导其从事传统工艺制作。总之,确保每个贫困户都能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许锐(瑞金市委书记):从瑞金的实际出发,我认为产业扶贫是富民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比如瑞金的特色产业油茶,如今已成为贫困户的“绿色银行”,带动很多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我们高度重视包括油茶在内的产业发展,出台了支持油茶、脐橙、蔬菜、烟叶、养蜂、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意见方案,同时筹集了近3亿元产业扶贫资金,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扶贫资金、山林、土地入股的经营模式,去年贫困群众人均增收260余元。
肖四(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石朝乡党委书记):石朝乡脱贫致富的核心支撑也是产业发展。石朝乡围绕人均一担烟(烤烟)、一亩花(金银花)、两亩果(经果林),户均两只羊、两头牛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我们相信只要有了产业支撑,脱贫致富的路子会越走越宽。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产业扶贫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大家认为产业扶贫需要注意些什么?
陈佛宝(瑞金市黄柏乡党委书记):产业要选准,这是最关键的。此外,我认为产业扶贫要注意培育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比如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既能帮贫困户更好地解决农资、苗木、销售等问题,又可以把他们的零散资金集中起来,取得规模效益,而这种形式成功运作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好贫困户与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
薛占海:是这样的。产业扶贫往往面临一个现实难题,就是单个贫困户受制于各方面的能力,产业做不大,也不容易做好。这时候,要么是组建合作社,要么是通过企业或能人带动,产业扶贫的效果才能最大化,而不管选择哪种方式,利益联结机制都很关键。比如,2015年,吴起县启动财政补贴造林工程,鼓励有能力的个人发展家庭林场,每亩补贴400元,前提是必须吸纳30户以上贫困户参与。受这项政策吸引,一位在外经商多年的企业家回来承包了铁边城镇寨子湾村2.2万亩荒山,发展家庭林场,当地一些贫困户成了企业的职工,年收入达到两万元左右。
主持人:不少地方反映,与缺资金、缺项目相比,扶贫更缺人才。大家有没有这方面的感受?又是怎样去解决的?
谭诤(遵义市余庆县委书记):可以说,现在农村人才缺乏,已成为脱贫致富的一大瓶颈。我们的办法是探索村企联姻,通过企业家担任名誉村主任的方式,让社会力量进入脱贫攻坚领域,改变过去一次性、短期扶贫投入的做法,将乡村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
许锐:瑞金的做法类似,我们叫做“雁归工程”。近年来,瑞金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准入标准、实施税收优惠或减免,提供创业用地、住房保障、金融扶持、产业扶持、创业补贴、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或便利,吸引了一大批乡贤回乡创业就业。
薛占海:吸引人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延安把提升贫困群众自身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举措,特别加强了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延安市制定了进城务工贫困劳动力等群体职业技能培训三年规划,建立了整合项目资源、集中安排培训、多方服务就业的工作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人接受技能培训。2015年,延安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610期,培训贫困户达6.5万人次。我们相信,培训会让贫困户提升发展能力,甚至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主持人:最近,我们走访一些长征沿线地区,发现交通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大家对此怎么看?基础设施问题还是脱贫致富的障碍吗?
谭诤: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确实在改善,以余庆为例,以前余庆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今年随着余凯高速全面建成通车,余庆成为遵义到凯里的必经之地,交通区位条件大大改善,这给余庆带来了巨大变化。我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招商引资求都求不来的企业,现在自己来了,而且来的企业越来越有实力。下一步余庆还将着力发展物流业,建设物流园区。
许锐:我认为,交通不便仍是制约老区发展的一大瓶颈,“要致富先修路”在老区仍不过时。2015年底开通的赣龙铁路复线,把瑞金和古田会议旧址等经典景区连接了起来,但相对而言,交通还是不便,从瑞金去省城开会路上需要三四个小时。另外,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交通,新形势下电商扶贫效果很好,因此急需加强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陈佛宝:有互联网帮忙,赣南老表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脐橙卖到全国各地。但比较尴尬的是,目前光纤还没有进入农户,这成为农村电商进一步发展的制约。我认为,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和水、电、路一样,对农户非常重要。
主持人:面对艰巨的任务,各地下一步打算怎么干?
王晓光(遵义市委书记):对遵义来讲,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关键的时期,要认真结合市情实际,把力量和心思精准聚焦到“两率四性”上。“两率”即控制贫困人口发生率和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就业率;“四性”即基础设施对脱贫的支撑性、产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教育脱贫的根本性和医疗脱贫的特殊性。这是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
薛占海:当下,延安主要是坚持长短结合,把握市场规律,定准脱贫项目,一户一户抓落实,促增收。总体看,延安将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等扶贫措施,确保所有贫困户都能实现脱贫。
许锐:瑞金有底气、有信心在2017年实现贫困摘帽,做全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样板,但由于和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距,即使脱贫,也是低层次的发展。我们清醒认识到,老区要发展,还是要增强内生动力,要“输血”,更要“造血”。
专题采写:李兴文 刘书云 孟昭丽 李惊亚 袁雪莲 邹欣媛 欧甸丘 高皓亮 刘娟 郭圻 黄会清 姜雪城 梁爱平 刘彤
专题: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