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我们拥有同一个航天梦
视频:神舟十一号飞船新闻发布会及航天员见面会 来源:中央电视台
16日上午,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本报记者 陈 斌摄
发射前夕,长征二号F火箭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箭船组合体垂直转运到发射塔架。孙 浩摄(人民视觉)
在即将出征太空之际,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专门为本报题词,寄语“探索浩瀚宇宙,探究科学与未来,我们拥有同一个航天梦。”并表达向广大读者的问候。
继“神五”航天员杨利伟在完成首飞任务后第一时间给本报题词“向全国人民问好”,“神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返回地面第一时间通过本报“感谢全国人民的关心和厚爱”,“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出征之际表示“坚决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出征太空之际“感谢《人民日报》读者对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关心支持”,“神十”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向全国人民问好、“感谢对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关心支持”之后,这是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第六次为本报题词。
■航天员简介
景海鹏,男,汉族,籍贯山西运城,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安全飞行12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通过了各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优异。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12年6月,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10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6年6月,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担任指令长。
陈冬,男,汉族,籍贯河南郑州,河南洛阳出生,党员,大学本科。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上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安全飞行15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通过了各项考核,综合评定成绩优异。2016年6月,入选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
景海鹏——
三度飞天,只因热爱
继“神七”和“神九”之后,景海鹏将第三次进入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员的纪录。
3次进入太空,将是一种什么感受?
景海鹏爽朗地笑了,“我都猜到今天的第一个问题肯定是这个,你怎么又上了?为什么上第一次还要上第二次,上第二次还要上第三次?”
为了虚名?当然不是。载人航天是高风险职业,选择了谁,那就意味着风险、挑战,还有奉献。
真正的答案很朴实。景海鹏说,是对航天员这个职业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从参加1996年首批航天员选拔开始,景海鹏就喜欢上了这个职业。1998年正式进入航天员大队至今,18年的光阴,日复一日的训练,就为了等待飞天的那一刻。其间又经过两次飞天任务的考验、磨砺,对景海鹏来说,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已深入骨髓。“我的职业就是航天员,这是我的本职工作,如果我干别的,那叫不务正业。”
从农家娃到英雄航天员,景海鹏说,自己能够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这都是国家培养的结果。他认为最好的回报国家的方式,就是多执行任务。把所有科技人员的智慧,通过航天员的双手在太空实现,把有用的大量数据带回来,造福于国家,造福于人类。
在搭档陈冬看来,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任务前的模拟训练,景海鹏都是异常严格的。“干航天员这个职业,来不得半点差不多行了。”这是景海鹏常说的话。平常训练遇到问题,只要不解决,景海鹏晚上做梦都会想这件事。每天不管训练到多晚,景海鹏都会和陈冬一起,拿出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一起梳理当天的程序、故障、实验操作等。
离发射任务还有十几天时,针对航天员的几十项考核全部结束,景海鹏和陈冬的成绩都很优异。但他们还是在考核完的当天下午,又找了一位专家,专门请教与B超有关的问题。“这次在太空中要进行在轨失重的心血管研究,全靠我们自己做B超成像。尽管我们在地面上已经进行了半年多的训练,但还是要把各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都考虑到。”景海鹏如是说。
50岁的景海鹏,看起来依然年轻,充满活力。在这个中国人“知天命”的年龄里,他英姿勃发,为探索天空和宇宙拼尽全力。“我不认为自己老了,年轻人打篮球也未必打得过我!”他笑着说。
陈冬——
首次出征,天马行空
作为第二批航天员中执行首飞任务的人,陈冬一亮相,就成为媒体焦点。面对长枪短炮的“大阵仗”,这位年轻的航天员略带腼腆却不慌张,沉稳、从容地回答着记者的各种问题,与一旁幽默、爽朗的景海鹏配合默契。
对于新人,大家总是很好奇,为什么要选你?
陈冬腼腆一笑:“每次任务都有这个任务的特点,也会根据任务特点挑选出最适合的航天员。我觉得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应该是最适合执行这次任务的。”
也许是巧合,航天员中生肖属马的人不少。陈冬今年38岁,与景海鹏年龄正好相差一轮,两个人都属马。说起这匹骏马能够最终翱翔太空,还真带有一丝偶然与巧合。
高三那年,听说空军要招飞行员,陈冬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加了体检,没想到最后真的被录取了。那时,陈冬就想着这辈子可能要与蓝天为伴了。
再后来,陈冬所在的部队开始了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遗憾的是,那时他正在执行演习任务,没办法赶回来参加体检。“当时觉得错过了,心里有些小失落。”陈冬说。
结果,等陈冬执行完任务回到驻地后,得知由于之前体检达标人数较少,还要进行一次补录,就这样,陈冬一步步走进了航天员大队。“我觉得我的梦想就是和蓝天、宇宙密不可分,没想到真的是越飞越高!”
陈冬现在的家就在单位旁边,但是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训练上,他选择平常住宿舍,只有周末才回到家里。
说起家人,陈冬脸上的笑意更深,但歉意也更深。“我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今年5岁了,正是调皮的时候,不太好带。”陈冬总想着以后有时间了,可以多陪陪他们。
陈冬说,“我给孩子讲过我的职业,但他们好像不太懂。可是他们喜欢看星星、看月亮,我也畅想过,说不定哪天我在太空看到祖国的时候,我的孩子也在下面看着我,这种感觉真的挺好。”
这次执行任务出发之前,陈冬特意跟两个孩子打了招呼,说爸爸会出趟远门,你们想爸爸了,就在夜晚抬头看看天空,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就在那里。
景海鹏、陈冬——
揭秘飞天生活模式
“细致工作 健康生活 享受失重”
10月16日上午,两名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在回答“你今年已经50岁了,又是一名将军,是什么力量支撑你第三次出征太空”的问题时,景海鹏说,航天员是我的职业,太空飞行是我的事业,更是我崇高的使命。虽然这项工作充满了挑战和风险,乃至危险,但我喜欢、热爱甚至享受我的工作。作为一名航天员,能够多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非常荣幸,我能够第三次出征太空,在这里,我要真诚感谢我的祖国和人民,感谢万千航天科技工作者,感谢他们的付出和托举。我决心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当好一名航天员。
2010年成为第二批航天员,等待6年迎来自己第一次飞天,和预期相比快还是慢?陈冬回答说,这次任务来的不早也不晚、不快也不慢,时机刚刚好。这次能与景海鹏组成飞行乘组,我觉得很幸运,心里很踏实、非常有底!
在回答本报记者“第一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为此做了哪些准备”的问题时,陈冬说,自从加入航天员队伍以来,就一直在做各项准备,在思想、身体、心理、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等方面接受全面训练,为每次任务打牢基础。在这次任务中,我们重点提高了应急情况处置能力、医学急救互救能力、空间实验能力。我感到,只有把地面训练当做太空实战,才能在太空实战中自信从容。
此次任务中,香港中学生提出了3个在太空去操作的科学实验,分别是太空养蚕、双摆和聚合物薄膜实验。对此陈冬说,这些香港“小设计师”设计了适合在轨飞行开展的实验方案,充满了奇思妙想,将给我们这次太空之行增添许多趣味。我们在地面已进行了充分的训练,将在天宫二号组合体运行期间开展实验,相信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这里,我想对包括香港“小设计师”在内的热爱航天的青少年说,期待有一天,你们也能加入我们的行列,飞上太空亲自探索宇宙的奥妙。
按照计划,中国空间站将于2020年前后建成,对此有什么期待?景海鹏回答说,中国空间站是中国人的太空家园,是每一名航天员的梦想宿营地,我当然充满期待。据我所知,世界上有的航天员已经飞行7次,有的航天员已经累计飞行800多天,有的航天员一次任务飞行400多天,我还得向他们学习。对空间站来说,我还是一名新兵,期待着为空间站建设发展多作贡献。
“6+1”的太空生活模式,业余时间怎么过?陈冬说,第一次执行航天飞行任务,会珍惜在太空中的每一刻,一定会多看看窗外的美景、美丽的地球和祖国,还会尝试做一些地面做不到的事情,有空的话会看看家人和战友的照片、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写写日记。同时,这次任务安排的各类试验挺多,还要抽出一部分时间,进行前期工作总结和下一步工作准备。总之,就是细致工作、健康生活、享受失重。
出征太空前,想对自己家人说些什么?陈冬说,这么多年,我的家人一直为我的事业默默付出,陪伴着我,支持着我,让我能够有机会实现梦想。军功章也有他们的一半,必须有他们的一半。
景海鹏回答说,陈冬说的也代表了我的心声,此时此刻,我想对航天员大队的战友们说,你们也是我的家人,18年来,咱们一起工作、一起训练、一起追求梦想。我还想对所有的航天人说,你们也是我的家人,你们默默奉献,用心血、智慧和汗水托举我们飞上了太空。请家人们放心,我和陈冬已经做好各方面准备,我们将带着家人共同的梦想去执行任务,向祖国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
文字采写:本报记者余建斌、冯华
版式设计:蔡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