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 协同发力助推改革落地生根
(中共新观察)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 协同发力助推改革落地生根
中新社北京6月27日电 (记者 马海燕)“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日前在中央深改组第三十六次会议上如此强调。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纲领已进入施工高峰期。中国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交织着各种复杂矛盾。如何增强民众的获得感,用改革为国家长远发展添活力,事关中国未来发展走向。
2013年12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习近平任组长。三年半时间,30多次会议,200多份改革文件,涉及经济和生态文明、民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纪律检查等各个领域。
从宏观领域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经验开始推广,河北雄安新区横空出世,司法体制改革启动,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在一些省市施行,全面从严治党提出更高制度要求,军队改革有序推进……
同时,一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正在落地生根。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冰、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施、养老金并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看,改革比预期的要好、要快。党建领域的改革成效最为显著,从严治党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了良好氛围。同时,其他一些具体领域的改革在稳步推进,如对科研经费专项基金的管理、对产权的保护、对国企领导人薪酬制度的规范、干部的任免等,将为未来的制度调整提供良好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逐步深入,民众对改革的获得感提出了更高要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毛其智认为,民众的获得感与对改革的期望值密切相关,尤其是社会领域的改革更与民众的切身感受紧密相连。今天整个中国社会处在新的转型阶段,民众对民生权利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啃下社会领域改革的“硬骨头”,需要政治智慧,也需要逐渐形成公开、透明、平等的社会氛围。
“改革进入施工高峰期,很多深层次顽疾还未破题,如收入分配制度、国企改革、政府体制等需要很多铺垫和试点。”刘元春表示,改革要打破固化的利益结构、监管边界和权力体系,重新理顺中央和地方、部门与部门、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注定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也是中央深改组的重要使命。“前期是方案,近期是督办。顶层设计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抓落实。”刘元春说,改革的落实必须发挥基层改革的积极性,必须根据行业特征、区域特色,构建激励机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