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派出多支队伍参加“2018年INSARAG亚太区域地震应急演练”
中新网上海7月24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24日获悉,应世界卫生组织(WHO)邀请,中国共派出3支国际应急医疗队、1支重型搜救队、1支支援型搜救队,赴菲律宾克拉克参加“2018年INSARAG亚太区域地震应急演练”。
上海东方医院方面24日透露,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派出的三名队员。
据悉,INSARAG是“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的简称,这是他们牵头组织的第七次亚太区灾难救援演练,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人参加,包括19支国际救援队、12支国际医疗队和多个非政府组织,菲律宾国家灾害管理和减灾委员会承办了本次演练。中国派出的多支队伍,从参加演练的等级与规模上来说,是所有国家、地区中最高的。
据透露,演练模拟菲律宾马尼拉地区发生7.2级地震,造成菲全境大规模人员伤亡、基础设施破坏、财产损失,INSARAG下属的国际救援队、WHO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以及菲律宾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军方通力合作,借助网络、通讯、桌面推演等方式,演练地震灾难发生后队伍受命、启动、到达、通关、协调、上报、处置、移动、撤退等所有环节。
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派出的三名队员中,两名曾参加过法国全国性灾难救援演练。该应急医疗队认为,两者相比,INSARAG的演练更加注重宏观流程,即不同国际救援力量与受灾国救援部门的协调、合作,而非个体队员的救治技能、规范。
41岁的季晟超是国际应急医疗队红组组长、移动医院病房主管。 一直担任急诊科医生的季晟超依旧认为, EMT的医务人员必须做到“一专多能”,不再局限在本专业能力范围中,必须能及时处理大量的内外科急症伤患。
副主任医师屈莉红是东方医院感染科主任,也是医疗队传染病区负责人。通过参加演练,屈莉红对传染病工作有了深刻认识:作为IEMT,在实施灾难救援时,应充分把握好三点,即出发前要充分了解救援对象、到达后要积极与当地救援人员对接做好救援准备,撤离时要注重灾后卫生重建和宣教工作。
作为设备工程师、31岁的范璐敏是医疗队物资保障负责人、移动医院物资库房负责人,曾先后赴马来西亚、俄罗斯、法国参加大型灾难救援演练。小范介绍说:联合国于2014年、2015年先后颁布了OSOCC(on-site operation coordination center,现场行动协调中心)指南和INSARAG指南,从物资运输、入境通关,到达指定地点,再到营地搭建、医疗援助、甚至救援结束后的物资捐赠和交接撤收工作,都有相关的标准化方案。这些指南中的流程、方法与表格,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演练与实战救援中。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作为世界首支通过WHO认证的EMT,想要在国际救援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熟悉这些指南、手册和操作流程,才能实现与国际组织的有效对接。
据悉,首支获得世卫组织认证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共有56名核心队员,全部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由专业医疗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组成,除临床医护人员外,还包括医技、麻醉、药师及信息、物资、司机等后勤保障人员,平均年龄35岁,含8名博士和多名硕士,掌握英语、日语、阿拉伯语、韩语、俄语等,医疗队每年选派部分队员接受国外培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