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 → raybetapp2涓嬭浇 → 国内新闻 |
编者按:现代的生活节奏、多元的文化视野、充分的学习教育机会,这一切,造就着雪域高原上的新一代人。在藏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河流中,半月谈记者所掬起的,或许仅仅是几汪清泉,但这些清泉所折射的藏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而自在的状态,则是内在统一的。
今年3月28日,西藏人民首次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方式,回首历史,感受西藏的巨变。
民主改革5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生了长足进步,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持续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当多元文化在雪域高原相遇,西藏许许多多的普通年轻人在为藏文化的魅力自豪的同时,选择了用不同的方式,承担守护和传承藏民族文化的责任。
藏文化、摇滚音乐"激情混搭"
当重金属乐器遇上藏族六弦琴,当西藏男子的藏语唱腔融入到激烈旋律中,摇滚音乐便
在雪域高原得到了新的演绎。
1999年,西藏第一支摇滚乐队天杵乐队诞生,6个藏族小伙为了心中的摇滚梦想走到一起。从2003年发行首张专辑《天杵》至今,乐队共发行了两张专辑。专辑在藏族年轻人中受到热捧,同时天杵乐队也不时走下高原,向内地的摇滚迷表达自己的音乐思想。乐队的鼓手旦增达娃说:"我们的音乐被许多人喜欢,其中融入藏族元素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专辑里的大部分歌曲,乐队都用藏语来演唱,并且和其他摇滚乐队不同的是,演奏乐器中多了一种叫"扎念"的藏族六弦琴。扎念这种过去只在西藏民间流行的乐器,第一次与电吉他等西方摇滚乐器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具有高原特色的演绎方式是我们乐队一贯坚持的音乐风格。"旦增达娃说。
"在许多人眼里,西藏只有民歌和古典音乐,其实这是个误会,如今不少藏族青年都非常喜欢摇滚音乐。"乐队主唱索朗旦增说,为了更好地使摇滚乐在西藏生存发展下去,乐队进行创作时需要在本土文化与流行元素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他说,比如西藏林芝地区的民歌,附点节奏比较多,近似于西方的布鲁斯音乐。按照过去传统的唱法,就不适合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所以乐队就利用摇滚乐的形式演绎了多首民歌,让大家感受到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魅力,这也能使西藏传统音乐不被遗忘。如今,在西藏演唱和欣赏摇滚乐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专家格曲说:"摇滚音乐长于表达强烈情感、表现自我,而西藏传统音乐大多是表现赞颂、喜悦等内容,少有自我宣泄的强烈情感。当越来越多的藏族青年开始注重自我感受时,西藏本土的摇滚乐必然适时而生。"同时他认为,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在西藏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像摇滚乐这样的音乐形式要想最终在西藏扎下根来,往往要与西藏本土的音乐结合,才能被大多数藏族人所接受。
千年佛堂里的现代生活
在庄严肃穆的班禅喇嘛驻锡地扎什伦布寺里,20岁的小喇嘛洛桑扎西面对青灯古佛和清规戒律,过着与现代节奏息息相关的生活。长时间学习佛经的"单调"生活,在洛桑扎西用短信、流行歌曲、电视剧和奥运比赛的点缀下变得丰富起来。一个月前,洛桑扎西的朋友送给他一个手机。他将手机调成振动状态,贴身放在红袈裟下面。这一个月他用了50元的电话费,主要是给寺内的喇嘛和寺外的朋友发短信,他说:"有了手机联系朋友好方便,藏语和汉语短信都可以发。"每周日寺庙放假,洛桑扎西和伙伴会来到日喀则的街头,到藏面馆、茶馆吃东西和看电视,这让洛桑扎西与当下流行的东西有了接触。如西藏电视台藏语频道播放的藏语配音电视剧《霍元甲》和《西游记》,洛桑扎西很喜欢。除了念诵佛经,洛桑扎西还会哼唱一些流行歌曲。读小学的时候,他就是刘德华的歌迷。在孜宫扎仓外的红墙柏树下,洛桑扎西偶尔还会哼唱《忘情水》。
北京奥运会举行时,扎什伦布寺将每周一次的集中看电视次数增加为每天一次,这让篮球爱好者洛桑扎西着实过了一把瘾。姚明的比赛他几乎每场都看。"我能说出好多奥运明星的名字,杨威、菲尔普斯、郭晶晶,还有那个百米飞人博尔特,他跑得也太快了!""当然,我的最主要生活还是学习佛经。"他说,"我清楚一个喇嘛应该做什么。藏传佛教也有学位,我会努力学习佛经,争取达到更高水平。"
为了坚守自己的宗教信仰,洛桑扎西将白天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学习上。每天早上6点,洛桑扎西和寺里所有的喇嘛都会来到主殿措钦大殿一起念经,他的一天生活也从这弥漫在大殿里的浑厚念经声中开始。在措钦大殿内2个小时的念经之后,洛桑扎西回到自己的殿堂孜宫扎仓继续念经,2小时后回僧舍做午饭。下午3点半,洛桑扎西继续在孜宫扎仓学习佛经,晚上洛桑扎西还会复习一遍白天学习的佛经。"在别人看来,我们喇嘛的生活可能是不丰富的。但是我们心里知道,有强大的信仰支撑,我们也会生活得很幸福。"洛桑扎西说。
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重生
西藏林芝县达孜乡的小伙子尼玛次仁以前有一个担心,村里的民族舞蹈"米纳羌博"会不会因为没人会表演而失传。
"米纳羌博"是西藏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它取材于打猎和耕作等生产动作,在流传最广的工布藏族地区,人们用它来庆祝丰收,祈祷风调雨顺。
因为民俗习惯,"米纳羌博"在达孜乡每隔12年才会大规模地表演一次,尼玛次仁说:"没有更多的表演机会,村里许多年轻人对它不感兴趣了。'米纳羌博'没有书本的记载,只靠父子相传而继承下来,年轻人不会表演,这个舞蹈就会失传。"现在尼玛次仁觉得他此前的担心有点多余。被称为"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尼玛次仁和村里的十几个小伙子来到林芝县一个民俗文化村,他们每天晚上为络绎不绝的游客表演"米纳羌博"。"以前12年跳一次,现在天天跳,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这个舞蹈。"尼玛次仁说。
因为为游客表演的收入比在家务农高得多,村里许多人积极投入到其中。尼玛次仁认为用这种方式来保护村里的传统舞蹈效果很好,因为"民族舞蹈不再是农民自娱自乐的工具,它在旅游业中有了更大的表演舞台。同时,要挣更多的钱,就必须把舞蹈跳好,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去钻研学习,把祖辈传下来的东西真正学到家"。(来源:半月谈 胡星 颜园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