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 → raybetapp2涓嬭浇 → 国内新闻 |
4月29日,车从彭州市区一路向西北开去,顺着白鹿河,记者此行的目的地——白鹿镇上书院终于到了。名叫“白鹿”的小镇有好几个,可彭州市的白鹿镇却是最有名的,这主要因为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书院。可仅剩断壁残垣的上书院已被脚手架和防雨布包裹起来,木栅栏大门上缠着铁链,禁止游人入内。看门的外乡男人蹲在一旁和村民聊天,卖鱼腥草的大姐们却还守在门口,挂在鱼腥草上的泥还是湿的。
镇上随处可见的游览指示牌提醒人们,这里曾是个以旅游而闻名的地方。现在,指示牌所指景点大多成为遗迹。但从某种意义上说,“5·12”汶川大地震后,藏在龙门山里的白鹿镇更出名了,不止一位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游客比以前更多了。从镇中心到上书院的路上,记者就遇到几位游客,他们从车上下来参观已成为“地震遗址”的白鹿镇老街。
游人的目的地大多是上书院。这个阴天的上午,56岁的回水村村民云桂芝在上书院门外已经卖出6把鱼腥草了,记者在她的小摊前停下时,她马上过来招呼生意:“1块钱1把,买多了给你便宜点。”
云桂芝梳着一条长辫子,穿着已经褪色的粉色布褂子,她问记者为什么不到里面“耍一下”,然后转过头对看门的男人说:“她们是从北京来的,让她们进去嘛。”外乡男人解开锁链,云桂芝说,她经常放她的顾客到里边去,“很多人从成都过来,周末人更多。”她指着通往这里的泥泞小路说,“今年春节初一和正月十五,这条路上的车子挤都挤不动。”53岁的李家饭庄老板娘雷琴头发利落地盘在脑后,她笑着对记者说,春节过后,从外边来白鹿镇的人开始多了,“去年都是大学生,现在都是旅游团了”。
其实,震前的上书院在白鹿镇的川西建筑群中有些格格不入:立柱是白的,屋瓦是灰黑的,更重要的是,它有法式的穹顶和如尖笋一样的塔楼——这是一座由法国传教士修建、具有罗马和哥特式混合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2008年5月12日,8秒钟内,这座百年教堂就成为遗迹。整个白鹿镇房屋倒塌率为55%,死亡68人。
震前外乡人花150元就可以在这里拍摄具有异域风情的婚纱外景。地震那天,几对新人正在上书院的天井里拍照,突然大地猛地一沉,碎石和灰尘从天而降。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组照片记录了当时的情景:一位新娘提着婚纱裙摆,新娘妆上扑了一层白灰,在她身后,支撑回廊的木柱横在地上,世界变成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
那时云桂芝经常带孙女到上书院前卖鱼腥草。正上幼儿园的孙女喜欢看别人拍婚纱照,“她很乖,幸亏地震那天没去,要不就跑不出来了。”云桂芝家有6口人,就住在上书院后面。云桂芝家八九间房在地震中倒塌,幸运的是,家人全都跑了出来没有受伤。现在6口人挤在一间板房里,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
上书院就这样倒了,有人担心,没有上书院,白鹿镇还是白鹿镇吗?可生活毕竟还要继续。云桂芝还是来上书院前卖鱼腥草,5毛钱1把的鱼腥草现在变成1块钱,生意好时每天能卖20多把。天气好的时候,她就去山上挖黄莲草——在2002年打造“旅游强镇”的口号提出前,这是小镇居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云桂芝的儿子帮人看林子,儿媳在农房重建工地上做零活儿,从早7时到晚6时,每天收入50元,接近中午,儿媳还在工地上打沙。“好累哎。”云桂芝对记者说。
就在这时,云桂芝的丈夫扛着一小捆木条从山上歪着身子走下来。他腿脚不好,在上书院前停了停。云桂芝的丈夫帮盖房子的人运小木条,每根4元。顺着小路向下就是村里“统归自建”的工地,回水村60岁的村民龙安吉穿着破布西服,跟记者聊天时还在一趟一趟地往自家工地上搬砖,每次都抱六七块。“祖祖辈辈都住木头房子,现在要住砖房了。”他笑着说,今年9月前,回水村村民将搬进新屋。他们原来受损的老房拆迁后,那片土地将还耕,村民会在这里种田。
上书院旁的村民还在忙碌,而镇上的人已在享受安逸的中午。女人在街边有一搭无一搭地卖竹笋,男人坐在竹椅上打麻将。你可以从表情上准确地辨别出哪些是本地人,哪些是好奇的外地人。
白鹿镇镇长周伟说,震后白鹿镇将以上书院为核心,打造中法风情小镇,带动当地旅游。村民告诉记者,镇里可能会建“农家乐”,但“有钱人才盖得起‘农家乐’,我们没钱盖”,云桂芝说。她家的房屋除政府补助的1.6万元外,还需自己向银行贷款几万元。她说,以前来拍婚纱照的人给村民捐了钱,福建来的人也帮着他们重建呢。
上书院倒了,上书院还会重建起来。文物专家已经来勘测过,上书院将被全面修复。木料和石砖已堆放在空地上,修上书院的人还向村民买过砖,“本来说今天要运泥水浆过来,现在还没来呢”,云桂芝站在鱼腥草摊前,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地对记者说。(王晶晶 文静)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